3月25日,記者來到了北京藍色港灣商場二層的CDF免稅店,正常營業的區域僅出售酒類、墨鏡和保健品,現場門可羅雀。
繼各企業掀起免稅牌照爭奪戰后,城市也在搶灘免稅市場的“香餑餑”。
3月16日,深圳市羅湖區政府就《羅湖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提出要打造跨境消費中心,加快推進國貿免稅城項目,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免稅城。
而此前,深圳市前海區、鹽田區也在積極爭取市內免稅城落地。3月9日,深免集團與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宣布合作,提出將在前海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免稅購物中心;今年初,深圳市鹽田區政府則提出,將全力推進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建設,并盡早建成大灣區首個免稅消費標桿項目。
除了對標“國際旅游島”的海南,上海、成都、武漢、濟南等地也在加碼市內免稅店建設。
深圳爭奪“免稅之都”的底氣何來?城市搶灘免稅經濟背后又有何深意?目前已有的市內免稅店現狀如何?中國城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免稅之都”有門檻
切忌盲目建設
與傳統免稅店過去多布局在機場、碼頭等不同,近兩年,市內免稅店被視作新的城市經濟增長引擎,成為下一個必爭之地。
今年1月29日舉行的上海市商務工作會議上,上海表示將力爭在2021年實現市內免稅店新政策落地,新增50個離境退稅定點商店。
今年2月,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商務局發布消息,錦江區已與中免集團達成合作協議,爭取在2021年內落地市內免稅店。
此外在2020年7月,武漢港發集團與中免集團在宣布合作時透露,2021年將在武漢長江航運中心大廈設立免稅店,這也是中部地區首個市內免稅店。
隨后9月,山東省濟南市商務局透露,濟南第一家市內免稅店或落戶綠地中心;同一月,國務院在批復《深化北京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工作方案》時提出,將優化北京市內免稅店布局,落實免稅店相關政策。
當下,市內免稅店最為火爆的地方,非海南莫屬。
海南自2020年7月1日實施離島免稅新政,據海關統計,2020年海南離島免稅全年總銷售額274.8億元,比2019年增長103.7%,免稅購物實際人次448.4萬人次,比上一年增長19.2%。
與傳統的航空、口岸相比,市內免稅店有哪些差異與優勢?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市內免稅店可供挑選的時間充裕、空間更大、品種可能更豐富,能讓消費者貨比三家;機場免稅店購物時間一般比較匆忙,但可以即買即提。
“適量多一些城市建免稅店也未嘗不可,但都建成‘免稅之都’,這就值得商榷了。”在白明看來,一個城市是否存在足夠的有免稅資格人群,是建立市內免稅店的前提。
白明認為,建設免稅店,國家是少了稅收的,關鍵是能否把少的這部分稅收用更多的利益補回來,比如大力發展旅游業。
“即使建了100家免稅店,如果沒有足夠的出入境人口,或者缺少有免稅資格的人消費,又有什么意義?”他建議,未來可以加大力度建設線上免稅店。
促消費回流:
城市經濟競技的新賽道
“促進消費回流。”提及免稅經濟的意義時,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都表達了類似觀點。
世界免稅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消費了全球40%的免稅品,其中境外購買免稅品整體規模超1800億元,但同時期的中國免稅市場的銷售額只占全球免稅銷售份額的8%。
“這是推動消費中心建設的一條有效路徑。”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對中國城市報記者分析,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市內免稅店有望成為一個新的增長契機。
他表示,傳統機場口岸免稅店一般面積較小,而設在市內商業中心的免稅店可以擴大消費范圍、消費品類,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城市消費總額,有助于我國建立國際消費中心。
縱觀全國城市,除海南外,深圳對免稅經濟的布局最多。
“探索開展市內免稅業務,研究規劃建設國際免稅城,推動免稅經濟發展”,已列入深圳“十四五”規劃。
深圳搶建“免稅之都”有哪些優勢?胡剛認為,發展免稅經濟的城市,往往是旅游城市和綜合性大城市,國外游客比較多。而深圳靠香港非常近,擁有眾多口岸且消費潛力巨大,羅湖又是深圳發展最早的一個城區,因此在羅湖建立免稅城,也是非常有條件的。
建設市內免稅店,在國家部委層面早已定調。
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23個部門聯合發文稱,要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對市內免稅店的建設經營提供土地、融資等支持,在機場口岸免稅店為市內免稅店設立離境提貨點。
“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提到要“完善市內免稅店政策,規劃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
實訪北京市內免稅店:相對冷清
事實上,部分城市已有市內免稅店落地。
以北京為例,記者獲悉,目前北京共有兩家市內免稅店,其中一家是由中免集團經營的CDF免稅店,位于朝陽區藍色港灣,在2020年5月開業;另一家是中出服旗下已有30余年歷史的老牌免稅店——中服免稅,于2020年11月從惠新東街遷至前門北京坊。
3月25日,記者來到了北京藍色港灣商場二層的CDF免稅店。
一條走廊之隔,該免稅店被一分為二,一側標有“北京室內免稅店”的商鋪已經關閉,依稀能看到里面的化妝品柜臺;另一側正常營業,但僅出售酒類、墨鏡和保健品。
現場一名店員告訴記者,目前正常營業的是有稅商品區,不需要護照及任何證明即可購買;價格和普通專柜相差不大,但貨源有區別,很多是普通專柜上沒有的商品。
針對另一側已關閉的免稅門店,該店員表示其在去年就已經關店,尚未收到再開放的通知,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客流較少。
“即使重新開放普通消費者也無法購買,因為這家店只面向外籍顧客,需要外籍護照,且當場不能自提,需要在首都機場T2出發時提取。”上述店員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
與預想中的火爆場面形成鮮明對比,這家免稅店現場門可羅雀,記者走訪近半小時,僅有一兩位顧客走進店內。
而另一家位于北京坊的中服免稅店,只要憑借180天內有出入境記錄的中國公民護照,就可以在店內購物。
這或是由于二者背后企業免稅經營資質的區別。以中免和中出服為例,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曹鵬程曾這樣解釋二者的區別:兩者面向的消費者群體截然不同,前者主要服務于進京的境外游客,而后者則是為回國的中國公民提供免稅商品。
興業證券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出服和中僑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家可向入境中國籍旅客提供市內免稅商品銷售資質的企業;而中免擁有我國唯一的“出境市內免稅”牌照。
這也意味著,即使都是市內免稅店,牌照屬性也不盡相同。
不過,即使是可供中國公民購買且因疫情影響延長了購物有效期限,遷了新址的北京坊中服免稅店依然稱不上火爆。
“價格沒優勢”“種類太少”“只有搞活動時才劃算”……許多曾打卡過中服免稅店的消費者都發出了類似感慨。
免稅經濟如何真正煥發活力?白明分析,市內免稅店往往購物時間更充裕,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不少購物者屬于價格敏感型,因此會更考驗企業的經驗和定價能力。
他提醒,目前疫情常態化是一個特殊時期,是一種被迫性的回流。因此,真正要看免稅經濟發展的好不好,還是要看疫情影響消退后,海南等各地在整個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百貨等免稅
新業態能否彎道超車
當下,以王府井為代表的新業態的加入,讓免稅市場又有了一些新期待。
2020年6月9日,王府井宣布成為國內首家獲得免稅牌照的百貨企業,其股價累計上漲一度超400%,令整體低迷的百貨行業精神大振。
隨后,步步高、格力地產、嶺南控股、中百集團等紛紛加入免稅牌照爭奪大軍。一時間,免稅概念風光無兩。
在王府井之前,國內擁有免稅牌照的企業只有7家,分別為中免、日上免稅、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僑。而中免、日上免稅、海免這三家均為中國國旅旗下企業。
截至目前,記者了解到,除了海旅投和海南發展先后獲得海南離島免稅牌照外,并無最新牌照獲批信息。
此外,由于格力地產董事長魯君四涉嫌內幕交易被立案調查,今年2月10日,格力地產發布公告稱,由于不符合資產重組的相關規定,公司將暫停于2020年5月23日披露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這意味著,格力地產進軍免稅業的計劃將被無限期擱置。
以王府井為代表的百貨跨界免稅又將有何新意?能否彎道超車?
記者獲悉,北京將是王府井免稅業務的重點布局地區,機場免稅店和市內免稅店都將在京落地,并計劃在北京環球度假區打造有稅和免稅一體化的商業綜合體。不過,這些免稅店具體何時能落地尚未可知。
“免稅店設立非常嚴格,其發展和戰略布局還要看國家的整體考慮和實際情況。”高力國際零售房地產服務部副董事劉瑞京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
他透露,目前免稅店開設條件復雜,即使拿到免稅牌照后,免稅店的開設要經過海關總署和國務院授權部門的批準,同時設立符合海關監管要求的銷售場所和存放免稅品的監管倉庫等一系列復雜要求。
但他仍看好免稅經濟的未來,特別是市內免稅店交通便利度更高,在空間布局、體量、商品品類都會優于機場免稅店,而且還會將國產商品納入免稅銷售范圍。“隨著消費人群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國家對代購的管制和對境外消費回流的政策引導,未來免稅店的銷售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劉瑞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