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6日,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的廣佛肇(廣州—佛山—肇慶)高速公路北江特大橋順利合龍。大橋位于佛山市三水區與肇慶市大旺區交界處,跨越北江連通兩地。北江特大橋順利合龍標志著廣佛肇高速實現全線貫通,粵港澳大灣區再添一條交通大動脈。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1+4”廣佛高質量融合發展試驗區示意圖。圖片來源:“1+4”廣佛高質量融合發展試驗區發展策略規劃招標文件。
“閱讀家”圖書館為首家廣(廣州)佛(佛山)同城公共圖書館,館內藏書量逾3萬冊。全館通過自助借還機等設備實現廣佛兩地讀者系統對接、雙城圖書通借通還。圖為讀者在“閱讀家”圖書館內閱讀書籍。中新社記者陳驥旻攝
晚上7點,家住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王永琛走下地鐵,再步行5分鐘便可抵達家中。就在15分鐘前,他還在廣州市域內。
“南海區的公交車全都可以使用羊城通、廣佛通交通卡,兩地無論怎么換乘都很方便。”王永琛說。
隨著廣佛兩地同城化頻放“大招”,對于和王永琛一樣每天穿行于兩城的人來說,雙城生活將更具幸福感。
3月24日,廣州市規劃部門通過的道路規劃修編顯示,未來,廣佛邊界將規劃80條銜接道路,其中,60條處在“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內。
就在消息發布后的第二天,廣州市荔灣區和佛山市南海區兩區政府共同發布“廣佛灣概念規劃和城市設計國際咨詢”,面向全球為廣佛灣征集優秀設計方案,力圖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兩地攜手發布‘全球征集令’,這種做法史無前例,代表著政府之間的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廣佛兩地自古“唇齒相依”每年近2億人次通過地鐵互訪事實上,共啟“全球征集令”是廣佛灣的第一步,也是廣佛同城化的第N步。
2009年3月19日,兩市簽署《廣佛同城化建設合作框架協議》,這次“官宣”標志著廣佛同城化拉開大幕。
又一里程碑的節點發生在十年后。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寫入其中。
3個月后,2019年5月,廣佛兩市簽訂《共建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備忘錄》,提出一個總面積為629平方公里的“1+4”廣佛高質量融合發展試驗區。該試驗區探索交通設施、重大基礎設施、產業協同、政策對接、實施機制等領域的“邊界地區融合發展”合作模式創新,標志著廣佛發展又向上邁了一級臺階。
在很多人眼中,廣佛這對“親密盟友”是自下而上的產物。二者之所以能達到水乳交融的程度,首先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中心城區相距不到20公里,放眼全國都實屬罕見。
除地理位置外,廣佛捆綁發展也是因為自古以來兩地就“唇齒相依”。
歷史上秦朝時,南海郡治就設在番禺(今廣州),現南海則為佛山的一個區。“南(海)番(禺)順(德)”的傳統叫法,表明了兩地的整體性。
改革開放后,廣州和佛山兩個城市之間的行政區域均有一些調整。1960年8月恢復市以下設區的建制,把原屬佛山專區的花都縣、從化縣劃歸廣州市;1975年,把原屬佛山地區的番禺縣劃歸廣州市。
行政區域上雖然分分合合,但在地緣相近、文脈相通的加持下,兩地攜手成為了“命中注定”。
作為“命中注定”的探路者,廣佛最先探的路子就是交通上的互聯互通。
2010年,廣佛地鐵首段西朗至魁奇路通車,開創了國內跨城通地鐵的先河,為每日往返兩地的“廣佛候鳥們”提供了極大便利。而后,不用出站、一張地鐵票暢行兩市的故事越講越生動。
根據廣州地鐵最新年報,廣佛地鐵日均客流量已超過50萬人次,換算下來,兩座城市一年有將近2億人次通過地鐵互訪。
從另一個視角看,這個客流量已經超過廣州市內的4號線、7號線、13號線等多條線路,足以見得廣佛之間的黏性已毫不遜色于廣州內部之間。
有研究數據透露,如今僅住在佛山南海區的廣州“候鳥族”就達到70萬人。也就是說,廣州相當于塞了一個南沙區的人在佛山。
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交通互聯互通后,最先享受到紅利的自然是交界區。
金融高新區站是廣佛地鐵進入佛山境內的首站,借著同城化的東風,金融高新區發生著改變。
廣東廣佛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總經理鐘銓表示,開通之初,金融高新區一天客流才400人次,現在日均約有4萬人次,呈百倍增長。“眼下,金融高新區、千燈湖站所在的全區已經是佛山的CBD了,這是很明顯的變化。”他說。
“軌道+水岸”城市邊緣地帶變身融合中心地帶
此次突然出現在舞臺中央的廣佛灣是怎么回事兒?這還要從一次簽約說起。
時光回溯到2020年9月25日,廣州荔灣與佛山南海簽訂了《廣州市荔灣區與佛山市南海區合作共建廣佛新城科創智谷—廣佛融合示范區備忘錄》,欲聯手打造占地70余平方公里、可容納百萬人口的廣佛新城。
相較于廣佛新城,廣佛灣就像是在新城區域里畫了一個小圓。
據當地媒體報道,根據概念規劃,片區面積約23平方公里,其中荔灣區約11平方公里,南海區約12平方公里,南距廣州南站約10公里,北距廣州火車站9公里。具體范圍涉及荔灣海龍、南海鹽步等地區,以佛山一環高速、貴廣南廣鐵路、穗鹽路、花地河、龍溪大道、西環高速、海中路、清風路等為界。
先圈一個大圈,再畫一個小圓,這一“城”一“灣”有何區別?又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先把目光放到“城”。馬向明告訴記者,廣佛新城是在“1+4”廣佛高質量融合發展試驗區的背景下,由南海區和荔灣區兩個區政府謀劃的,是廣佛同城化最早的地段。
“這兩個地段大都為建成區,已經被開發。之所以用了廣佛新城這種提法,是因為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要對老區進行更新升級,通過建設新的基礎設施、引進新的業態等方式,形成一個新的空間形態。”馬向明說。
說完了“城”,再來看“灣”。今年1月,廣東省政府對粵港澳大灣區新建城際鐵路建設模式作調整,牽頭單位由原廣東省鐵投集團調整為廣州、深圳兩市。
接到任務后,廣州方面積極響應,聯合周邊的幾個城市當即落實城際鐵路的建設任務,利用基礎設施來推進區域建設。
由此可見,城際建設運營主體的變更是廣佛灣出生的關鍵節點所在。
“隨著軌道線建設的加快,在原來70余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有一部分地段條件比較成熟,可以拿來做先期開發。與此同時,這些地段跟水都息息相關。軌道交通密布,加之水岸交織地帶,因此取名廣佛灣。”馬向明分析認為,在經濟發展向知識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對于市場來說,“軌道+水岸”的模式將更加具有吸引力,“此舉也在試圖將過去兩地的邊緣地帶,變成真正融合發展的中心地帶。”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地共同規劃,面向全球征集設計方案,就是要為廣佛同城找到新的價值高地。
“共建也意味著共享。”胡剛分析稱,廣佛灣將成為廣佛全域同城化重要的試驗田。對于佛山片區來說,未來或將能享受到廣州的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反過來,佛山也將給作為老城區的荔灣區提供更大的土地發展空間,從而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未來這片區域的土地潛力、市民環境等,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廣州主動再提共建“超級城市”聯合招商醞釀新一輪爆發
在廣佛同城的背景下,廣佛同心的提法也掀起過一陣波瀾。
2016年11月23日,就在廣州市委十屆十次全會召開前一天,佛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魯毅率佛山市黨政代表團到廣州拜訪。在工作交流座談會上,雙方提出聯手打造“超級城市”,謀劃推進更高層次的同城化,共同參與全球競爭,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全球產業要素配置。
六天后,佛山市第十二次黨代會開幕。會上,魯毅代表十一屆市委作工作報告,“廣佛同城”成為黨代會報告中的重要關鍵詞,更首次提出“廣佛同心參與全球競爭”。
佛山方面熱情高漲,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飽嘗同城化帶來的甜頭。
數據顯示,廣佛同城化啟動以來,佛山GDP從2008年的4333.30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8630.00億元,近乎翻了一番。2020年,佛山GDP總量10816.47億元,成為距離廣州最近的萬億元級城市。
單從宏觀數據來看,合體讓佛山一路高歌猛進。不過,學界的一個中觀研究同樣值得關注。
同濟大學教授唐子來曾對城市關聯度進行了分析,他采用企業關聯網絡作為城市關聯網絡的間接表征,主要針對公司總部和分支機構的區位信息,計算出城市之間的關聯系數。
研究結果顯示,佛山的第一關聯城市是廣州,而廣州的第一關聯城市則是深圳,第四關聯城市才是佛山。
當時有聲音調侃稱,佛山高喊“同心”的背后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但是,從近年來兩地的互動看,廣州似乎有改以往的態度,開始積極擁抱佛山。
去年9月,廣佛兩地商務部門簽署了《關于建立廣佛同城全球聯合招商工作機制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協議》)。
《協議》提出,將推動廣州市的生產性服務業與佛山市的制造業深度融合,圍繞金融、現代物流、商務服務、電子商務、科技服務、制造業等開展補鏈強鏈招商,引進一批符合兩市發展重點、帶動效應顯著的優質項目,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
3月30日,第七屆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舉辦,“‘發現·新佛山’——2021佛山投資推介會暨第七屆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佛山分會”同步舉行,總額超70億元的8個項目現場簽約。
“廣東省過去的思路主要是向東、向南發展,西聯做的并不多,佛山恰巧在西邊。這幾年深圳發展態勢迅猛,深港的體量加起來已經遠超廣州,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成為廣州積極擁抱佛山的催化劑。”馬向明說。
值得一提的是,面向“十四五”,廣州主動再提“超級城市”。
《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高水平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加快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聯手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廣佛“超級城市”。
如此看來,二者越來越“同心”已成事實。記者將廣佛兩地經濟數據以“超級城市”合體計算,2020年兩地GDP總量達35835.58億元,這個數字超過上海、北京,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經濟體。
業內人士認為,“超級城市”是廣佛一體化經過十年交通與政策互通后,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方向。
迎接新發展格局打造同城化發展的標桿典范
放眼全國,同城化組合很多,但真正有“CP感”的卻很少。
“中國城市同城化發展仍面臨較多問題。”在獨立經濟學家、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李鐵看來,交通資源配置、公共資源配置、稀缺資源建設用地的指標分配等行政區域化管理,限制了同城化發展進程。而要將現有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競爭格局轉化為合作格局,也需要進一步打破區域行政藩籬。
中國海洋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學廣提出,同城化存在四個發展階段——構想階段、探索階段、融合階段和同城階段。根據他的研究結論,廣佛已經進入同城階段。
眼下,佛山方面提出,“十四五”期間,廣佛合力解決制度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問題,探索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全域同城化模式和路徑,打造同城化發展的標桿典范。
都說婚姻有七年之癢,當同城化已經走過十一載,兩市是否還有共同語言?答案是肯定的。
2020年,福州、南通、泉州等城市GDP先后突破萬億元大關。激烈的區域競爭加劇了佛山的壓力。
記者注意到,佛山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定位是粵港澳大灣區極點城市、全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魯毅表示,佛山將堅持以先進制造業為主戰場、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對于佛山來說,在制造業創新升級、以及現代產業體系的升級需求下,廣州的配套供給都不可或缺。
而對于廣州來說,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新發展格局下也肩負著嶄新的責任。
在廣州“十四五”期間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取得決定性重大成就”排在最前列。
要實現上述目標,勢必呼喚更多的需求。踏過萬億元GDP門檻,擁有800多萬常住人口的佛山,無疑是以最好的盟友入圍。
“十四五”時期,廣佛的發力點在哪里?
廣州提出,“十四五”時期,西部著重加快廣佛全方位深度融合發展,強化交界區結對合作,提升廣佛極點輻射力。
佛山則表示,將高水平建設“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加大科技創新協同攻關力度,共建萬億級現代產業集群;借助廣州現代服務業優勢,推動廣州生產性服務業和佛山制造業深度融合。
由此可見,在解決交通互聯互通的基本問題后,廣佛同城漸入“深水區”。下一步需要啃的是“硬骨頭”,即如何進一步打破行政邊界。
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兩個城市之間仍然存在很多無形的壁壘。
“比如佛山車牌不能自由進出廣州,兩地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也不統一。此外,醫保的異地結算、教育資源的共享也存在各種壁壘。”王永琛在佛山生活多年,他坦言道。
有觀點認為,隨著同城化的不斷推進,未來或許存在廣州對佛山產業“抽血”的風險,即部分企業會被一線城市廣州的配套、政策所吸引,將總部遷至廣州。
對此,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曾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從大的方向和趨勢來說,廣州佛山同城化發展所得到的利益肯定大于弊端。從地圖上看,廣佛已經連成一片了,這樣的優勢是發展同城化最有力的條件。過度在乎行政邊界,對兩地來說會失去更多。
但君子和而不同。孫不熟提醒,同城化并非是要完全打破邊界、完全的同頻共振,而是要找到一個讓雙方都舒服的理想距離,從而實現“1+1>2”。
對于同城化最終的走向,孫不熟希望,二者能構建一個無差別都會區,兩地居民異地生活、工作完全體會不到邊界感,兩地收入水平沒有顯著差異。
“比如高明區和天河區在經濟發展上只有總量差距,而無貧富差距,甚至連兩地房價都可以向中位數靠攏,直至拉平,就像硅谷那樣,住在市中心和住在郊區沒什么兩樣。”孫不熟說。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4月06日 第04-05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