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
上海市徐匯區委宣傳部供圖
西岸國際人工智能大廈是徐匯區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列入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
西岸集團供圖西岸集團供圖
位于徐匯區淮海中路等五條街道交匯處的武康大樓。
上海市徐匯區委宣傳部供圖上海市徐匯區委宣傳部供圖
“提到上海,大家都會說這是座海納百川的城市。在我看來,海納百川在于她能包容多少夢想的實現。”電影《大城大樓》導演謝鳴曉的一席話,道出了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非凡氣度。
作為中國共產黨夢想啟航的地方,上海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見證了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如今的上海,已成長為中國鏈接世界的樞紐、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和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承載地。她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為更加耀眼的東方明珠。
大城善治:“一網通辦”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近年來,作為超大城市的上海,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用“繡花功夫”破解治理難題,推動大城治理從基層開始,頂層設計從底層著手,著力做實基層基礎,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打造出了大城善治的“上海樣本”。
2018年,上海實施“一網通辦”改革,出臺了《上海市公共數據和一網通辦管理辦法》。
“搞好城市治理,關鍵要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牛鼻子’工作。”上海市徐匯區行政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徐匯區再次率先吹響網格管理升級號角,啟動“一網統管”建設,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構建實戰平臺及大平安、大建管、大市場、大民生“一梁四柱”工作架構,深化區和街鎮兩級城運中心建設,推出平安指數等一批重點應用場景,精準救助應用場景獲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通報表揚。
2020年4月1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推進大會,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一網通辦”要在更高效、更便捷、更精準上下功夫,加大改革攻堅,不斷優化提升。
此后,“一網通辦”的故事在上海各個區越講越生動——
奉賢區推進部門審批職能集中、線下審批服務事項向大廳集中、線上審批服務事項向“一網通辦”集中;整合部門職能,建立“許可官”制度,授權其全面負責現場審批辦理、內部流轉銜接、外部牽頭協同,做到風險可控、責任到位;打破審批部門間邊界,探索跨部門物理整合,做到“一窗式辦理、一條龍服務”,逐步實現“一個平臺管人員、一枚印章管審批”。
據悉,奉賢24小時自助服務終端實現了6個首創,即首個“24小時不打烊”服務大廳、首臺進商場的終端、首臺進村居的終端、首創“終端打印證照”、首創“兩端融合”模式、首創“自助終端網點”定位小程序。在全市復制推廣的基礎上,奉賢又從“人無我有”升級到“人有我優”,自助終端辦理事項從最初的幾十項拓展至1200余項,日均使用人次由最初幾十人擴大到現在的日均1000余人,業務辦理量從最初日均幾十件擴大到現在的日均1500多件。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奉賢區通過網上洽談、視頻會議、在線簽約、在線服務等方式成功引進資生堂等一大批優質項目,一季度新增企業16910戶,其中2020年3月新增8619戶,較2019年同期增長16.7%,實現了隔離不隔網、隔離不隔心,實現了信息不斷、項目不斷、工作不斷,實現了服務企業的零距離。
2020年初,徐匯區堅持從群眾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目標,實施“六個先行”方案(理念先行、體制先行、體系先行、技術先行、實戰先行、隊伍先行),開展第一輪百日攻堅會戰,突出全域感知、全息智研、全程協同、全時響應,加快構建“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一云匯數據、一人通全崗”的城市治理體系,全力打響“一網統管”先行區品牌,年底正式建成區城運中心,并發布“一網統管”3.0版。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徐匯區城市治理成效明顯,成功創建了國家“互聯網+政務服務”示范工程、上海市“一網統管”先行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從特到品的發展歷程,群眾滿意度高達99.97%。
今年2月9日,上海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一網通辦”改革構建全方位服務體系的工作方案》,對今后3年工作作出了總體部署,將進一步深化改革舉措、拓展服務范圍,圍繞個人事項和企業經營全周期服務,突出場景應用,共推進18大領域97項服務場景應用。
據悉,接下來上海市“一網通辦”將全面拓展“衣食住行文教旅”的所有服務場景。在醫療領域,“一網通辦”將打造“隨申碼·健康”,實現預約、掛號、付費、報銷等全流程數字化,推進電子病歷、電子疫苗接種記錄等新應用;出行方面,將打造“隨申碼·交通”,實現地鐵、公交等的“一碼通行”,停車“無感支付”;休閑服務方面,計劃推出“隨申碼·文旅”和“隨申碼·健身”,為游客和運動愛好者提供一鍵相應場館的在線預約預定,并打造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等;在教育領域,上海將打造全學段教育在線報名和繳費統一入口,云端招聘服務等。
大城有智:數字化轉型增強城市服務效能
隨著全社會數字化轉型步伐的加快,我國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上海在數字化轉型中的表現更是領跑全國,不僅率先建成了“雙千兆寬帶第一城”,還在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成功斬獲世界智慧城市大獎,成為世界智慧城市優秀標桿。
今年1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公布了《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深刻認識上海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大意義,明確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總體要求。《意見》指出,要堅持整體性轉變,推動“經濟、生活、治理”全面數字化轉型;堅持全方位賦能,構建數據驅動的數字城市基本框架;堅持革命性重塑,引導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數字城市;同時,創新工作推進機制,科學有序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
近日,在上海聯通促進經濟數字化轉型大會上,上海市經信委信息化推進處副處長山棟明表示:“《意見》明確了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的遠景目標。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上海推動經濟、生活、治理全面數字化轉型,特別是在經濟方面,面向集成電路等三大先導產業和電子信息等六大重點產業,以智能制造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為主攻方向,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升級。”
今年年初,徐匯區全面啟動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接力開展第二次百日攻堅會戰,從全區抽調骨干力量組建實戰平臺會戰專班,舉全區之力,推動實現從點上盆景向面上風景的轉變,不斷提高“一網統管”實用實效。
在提高“網上辦”能力方面,徐匯區運用互聯網思維,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重新梳理審批規則,加快推進審批流程革命性再造,大力推進政務數據的標化、轉化、活化,把審批部門“老法師”的經驗轉化為標準、固化成數據,由“憑經驗辦”變為“憑標準辦”“依數據辦”,極大提升了審批服務“網來網去”的效率,98.92%行政許可事項、62.69%行政權利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了“全程網辦”,以及夜間施工等4個事項實現了“無人干預自動辦理”。
在強化“自助辦”延伸方面,徐匯區在全國首創規模化24小時自助政務服務,并向徐家匯商圈、漕河涇園區、建設銀行網點、中國郵政網點、徐匯濱江等重要區域延伸,總共布局29個自助服務點、65臺自助服務終端,超過730項“一網通辦”業務可以通過終端機24小時實現在線辦理或申請,讓更多企業群眾能夠享受無人政務大廳帶來的便捷。
黃浦區則著眼提質增效,抓創新塑流程,構建形成了高效處置機制。
在強化城運網格信息監督員發現問題作用的基礎上,黃浦區進一步明晰樓宇、社區管理職責邊界,既明確分工又相互協作;依托城運平臺、政務微信等,動員樓宇物業、居委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參與,賦予問題發現上報職能,建立線上信息聯通、線下工作聯動機制,既疊加發現上報問題,也負責末端處置,最大程度縮短區域環境短板問題存在時間。
在推動區域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方面,黃浦區注重在新天地智能化管理建設上持續投入,安裝店招傾斜、垃圾箱滿溢、占道停車、客流眼、噪音等智能物聯場景11類150余處,實施24小時監測預警、系統智能派單、分級聯動督辦,極大提升發現處置效率。
在推動城運處置流程機制重塑方面,黃浦區突出在減環節、提速度、促合力上下功夫,推動公安、城管、綠容、市場監督、環衛保潔等“多格合一”,形成扁平化指揮、點對點派單、進逼式處置機制,明確散落垃圾5分鐘、垃圾箱滿溢10分鐘、殘液沖洗15分鐘、暴露大件垃圾20分鐘、非機動車占道30分鐘內完成處理的時限要求,構建發現預警、派單響應、快速處置、反饋監督閉環流程,提高實戰能力和治理效能。
值得關注的是,在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大背景下,上海將于7月8日至7月10日舉辦第四屆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今年大會主題是“智聯世界眾智成城”,旨在聯通匯聚世界人工智能發展的最新成果和觀點,為全球人工智能協同共治描繪新藍圖,并推動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
大城有景:探紅色基因、循紅色足跡、聚紅色傳承
上海市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擁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深厚的紅色底蘊。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6月24日,上海圖書館珍藏紅色文獻展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的文獻均選自上海圖書館館藏中具有代表性、珍稀性的紅色文獻,共展出1915年至1949年的各類文獻63種,97件。1920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全譯本的初版與二版實物是本次展覽一大亮點。1920年8月,在上海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成裕里12號,一家名為“又新印刷所”的小印刷廠里,由陳望道翻譯的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正式問世。這是《共產黨宣言》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傳入中國,有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表示,希望廣大讀者們能夠通過這些館藏紅色文獻,管窺先進思想在中國大地傳播發揚的過程,也能看到百年來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前赴后繼的奮斗歷程。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以“星火匯聚百年榮光”為主題,以探紅色基因、循紅色足跡、聚紅色傳承為主軸,推出一系列紅色線路和百項活動,引導市民游客尋訪初心之地、沿承前行之歌、謳歌人民之城,感受百年不變的“初心”。
為了能讓更多市民游客探尋紅色印跡,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星火匯聚百年榮光”紅色宣傳折頁,引導市民打卡徐匯紅色地標,從徐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體悟上海紅色文化的魅力。自5月1日起,市民游客可在徐匯近20個文化場館領取紅色宣傳折頁,按圖索驥走進徐匯的梧桐深處,感受百年不變的“初心”,尋找信仰與榮光的力量。
“無論是團隊探尋,還是個人尋訪,都可以通過宣傳折頁上的不同線路和地標,在歲月回眸中體會共產黨人的初心與堅持,緬懷和傳頌紅色精神。”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其中一處紅色印跡正是坐落于徐家匯公園內的百代小樓。
百代小樓始建于1921年,是一幢帶有法國新藝術運動時期風格特征的獨立式花園住宅,見證了中國現代音樂和百年唱片業的發展,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唱片業搖籃和紅色音樂圣地。悠悠歲月中,百代小樓最為耀眼的貢獻就是在這里首次灌制《義勇軍進行曲》,并正式唱響。
4月30日,百代小樓——《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的揭牌儀式拉開了徐匯百項活動的序幕。作為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百代小樓圍繞《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的史實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展現徐匯紅色文化底蘊,挖掘城市精神華彩,打造傳承、傳播紅色文化的教育基地,讓這個傳奇之地成為彰顯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特色、新時代特征的又一文旅體驗新亮點、新產品。
此外,徐匯區藝術館精心打造的《前行之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以聶耳的音樂作品為線索,通過聶耳與作家、藝術家、電影人等文化名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反映一個時代的文化氛圍和人物風采,用靜態展品與沉浸式音樂多媒體情景劇有機結合的方式,串聯起徐匯的紅色旅游資源,讓觀眾在豐富的觀展的體驗中逐漸進入那個時代的特殊氛圍,進而激發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懷。
黃浦區教育局、團區委聚焦青少年群體,立足百年漁陽里紅色陣地,線上線下聯動。出版首本青年團史連環畫《畫說新漁陽里6號》,接續開發首本青年團史同名繪本,聯合東方網、小紅書等開發漁陽里文創,打造紅色文化與時尚文化融合的漁陽里青春IP;聯合老漁陽里開展“青春放歌@漁陽里”,唱響更多愛黨愛國的心聲;策劃“漁陽百物記”,講述更多展品背后的故事。
在發揮青年人的主觀能動性方面,黃浦區聯合中共一大紀念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團組織共同組建“新青年”講師團,平均年齡28歲的100名青年講師開展百堂黨史宣講。特邀陳望道之子、復旦大學教授陳振新,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宣傳委員會副主任余江如,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瑞金醫院盧灣分院人事科副科長朱彬作為特邀講師,以歷史親歷者和歷史創造者的視角為青少年講述創業立業的苦難輝煌及復興振興的砥礪奮進。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黃浦區再度集結“黃浦少年說”,新一批251名黃浦少年接續尋訪紅色地標,遍布全區140余處紅色革命遺址遺跡。發起“青年尋里”紅色行走,各界青年尋訪紅色里弄。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6月28日 第04-05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