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鐵四局施工人員在深圳北站外鋪設贛深鐵路廣東段南端大里程方向最后一對長軌。當日,隨著中鐵四局鋪軌機組將一對長軌與深圳北站線路南段成功對接,贛深高鐵廣東段南端大里程方向正線鋪軌全部完成。贛深高鐵設計時速350公里,預計將于2021年年底通車,屆時贛州和深圳兩地的通行時間將由目前最快6個小時左右壓縮至2個小時以內。
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深圳市中軸線全景。
人民圖片
建設中的深圳市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
人民圖片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不得不提到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而談起改革開放,深圳是個繞不過去的名字,它的崛起和發展引得世界矚目。
從昔日的小漁村到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新興移民城市、“中國硅谷”,短短40多年,深圳在創造“深圳速度”的同時,也被貼上了許多備受矚目的標簽。
沒有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就沒有如今的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與試驗田,深圳借助天時地利人和勇立潮頭,在堅持市場化取向的同時,也在體制機制上敢于創新,樹起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一面典型之旗。
制度創新,改革先驅
自1980年8月26日設立特區以來,深圳市經過40年的頑強拼搏,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GDP從成立經濟特區前的1.79億元,發展到2020年的2.76萬億元,從一個純農業小縣一躍成為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前四的現代化科技大都市。
與40多年前相比,如今的深圳面積是當年的6倍,人口是當年的42倍,GDP爆增為當年的14000倍。
實際上,深圳經濟特區在建立之初面臨著經濟建設無從下手的尷尬,如何從制度上創新才是破局的關鍵。因此,探索由傳統計劃經濟邁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法成為那個時代的熱點和風向。
“深圳能夠取得當前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率先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大膽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長、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指出,深圳的確發揮了改革先行的作用。
1995年,深圳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該框架以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十大體系為核心,涉及3000多家機構和公司,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深圳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
在政策和制度的鼓勵下,深圳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做到了許多“第一”:在全國率先改革政府審批制度,大幅度精簡政府的審批事項,從728項減少到305項,減幅57.8%;大力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從1995年下半年到1996年末,基本上清理了“三亂”;1996年,深圳大膽探索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產權多樣化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確實轉變企業經營機制,做強做大國有企業……
近年來,深圳又在全國率先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首次破冰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法檢人員職業化改革……一系列改革舉措激發出深圳新的活力,放大了經濟發展的財富效應。2018年,深圳GDP為24221.98億元人民幣,首次超過香港的24022.44億元人民幣,而深圳這一指標在1980年僅為香港的1/2500。1980年中國人均GDP為156美元,深圳人均GDP為70美元,香港則是數千美元,而今天,深圳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基本進入發達經濟體水平。
除了制度的創新,深圳發展也得益于本土經驗的推助。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此前公開表示,“不平衡發展模式+資本盈利水平的保障”是深圳發展的核心經驗。
曲建說,通過把香港資本和深圳本地勞動力結合,形成加工貿易發展模式,形成增加值的一部分以繳納稅費方式返還地方,一部分以工資方式發給工人,還有一部分中資參股后分得紅利。完成“第一桶金”積累后,深圳開始大規模投資建設,利用境內外貸款將深圳推到經濟增長的快車道上。
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到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作為現代化城市的象征,地鐵已成為城市的發展動脈。地鐵為城市居民帶來交通出行便利的同時,也提升著城市的運作效率,為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發布的《城市軌道交通2020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大陸地區(不含港澳臺)共有45座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其中,開通地鐵的城市有38個。
國內不少城市正在努力完成“地鐵夢”,深圳也不例外。
2020年,各城市軌交運營里程和增長幅度排名再次發生變化,上海、北京、成都、廣州、深圳、南京、武漢、重慶、杭州、青島軌交
運營線路總里程位列全國前十;從運營線路長度增幅來看,成都、杭州、深圳位列前三。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夢想加速照入現實。支撐它的除了依托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和廣珠城際鐵路構建的“超級環線”外,深圳在過去40余年中落成的新型交通體系建設功不可沒。
在城市軌道交通方面,深圳公交地鐵線路現已完成一、二、三期工程1、2、3、5、7、9、11號線及4號線南段總計288.4公里、206個車站線路的建設任務,同步建成了羅湖、福田、深圳北站、深圳東站等重要交通樞紐,完成了近百項市政代建工程。目前,深圳公交地鐵在建線路14條(含延長線)、在建里程達到264公里、167座車站。2020年6月29日,深圳地鐵穗莞深城際深圳機場至前海段項目已開工。
此外,深圳還在深港之間布局“東、中、西”跨界軌道體系,逐步放開大珠三角人員的跨界政策,實現兩地城市生活的自由流動。相關消息顯示,深圳還將規劃港深西部快軌、廣深第二高鐵延伸香港、港深汕城際等多條通道,深化與相關的跨界交通合作;研究新增前海口岸、深圳東站口岸、深圳坪山站口岸,深港之間的聯系將更加便捷。
2019年,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官網公布了《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行動方案(2019-2035年)(公眾咨詢稿)》,計劃到2035年,深圳將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核心區以及莞惠核心區樞紐間半小時直達,與泛珠三角區域主要城市高鐵直達率達90%;全市軌道站點10分鐘步行范圍覆蓋全市70%以上區域,基本實現公共交通服務均等化。
據統計,2020年是深圳開通線路里程最多的一年,新開通6條(含4號線)、合計107公里的地鐵線路,這使得深圳地鐵總里程(含4號線)達到411公里,加上總長11.7公里的有軌電車,深圳軌交運營總里程近423公里,排名位居全國第5。
不難看出,隨著國家“十三五”規劃把深圳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升級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深圳將逐步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家鐵路樞紐、國家公路樞紐、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裝箱干線港。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深圳還將發揮灣區合作優勢,與香港共建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機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全球門戶,進一步向全球城市邁進。
地鐵雖然能為城市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但其建設成本高昂、運營維護費用不菲同樣是不爭的事實。
據統計,在22座主要地鐵運營城市中,全年實現盈利的城市僅有7個,分別是深圳、武漢、沈陽、南昌、濟南、廈門和蘭州。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7座地鐵運營盈利城市中,深圳獨樹一幟。2020年深圳地鐵的營收達到208.28億元,凈利潤達到111.02億元,扣除政府補助之后實際經營利潤達到110.66億元。深圳地鐵的凈利潤已超過其他城市凈利潤總和。據了解,深圳地鐵取得如此高收入和利潤的關鍵,是借鑒了香港地鐵“軌道+物業”的運營模式,營業利潤主要來自投資收益:2020年深圳地鐵208.28億元的營收中,將近150億元來自房地產收入,占比超過7成。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科創新高地
如今的深圳,科研與科技實力有目共睹。
從簡單的來料加工逐漸到自創生產線,從抄襲仿造的“山寨”到自主知識產權,深圳以40年的進階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成為舉世公認的“中國硅谷”。
1979年,深圳石巖隨著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企業——上屋怡高電業廠落戶,揭開了承接世界性產業轉移的序幕,也由此激活了國內“三來一補”企業招商引資的熱潮。這種紅火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后,國內其他城市也借助稅收和人力成本的政策性優惠增強了吸引力,深圳的“三來一補”加工型企業陸續外遷,成為深圳開啟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開端。
深圳特區政府在1992年提出發展高附加值產業以擺脫密集加工產業的束縛。彼時的產業轉型被外界稱作是“以退為進”,但它像一塊磁石,正在匯聚科技創新的全要素集成,技術、資本、人才等資源的重新分配徹底改變了特區產業發展的格局。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高新技術產業是深圳經濟發展的第一增長點。深圳后來也逐步建立了人才集成、科技成果、資金支持、創新科技開發體系、政策環境、法律法規保障、高新技術開發區等七個體系,逐漸持續向前推進。
即便在金融海嘯肆虐之時,深圳以華為、中興、比亞迪、邁瑞、大族激光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紛紛取得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長。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當年已達到8711億元,而在1991年,這一數字僅為22.9億元。
《深圳市2020年度知識產權白皮書》顯示,2020年,深圳市國內專利授權222412件,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33.49%;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9.1件,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有效發明專利五年以上維持率達83.77%;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0209件,連續17年居全國首位;商標申請584659件,同比增長16.72%,累計有效注冊商標量達1730268件,同比增長23.88%,商標申請量和注冊量等指標均居全國首位;獲中國專利金獎3項、外觀設計金獎2項,獲廣東省專利金獎8項……
實際上,上述這份漂亮的成績單是在深圳缺乏名牌大學的背景下交出的。與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西安等地相比,深圳高等院校稀少,創新主要靠的是草根企業,全市73%的授權發明專利來自民營企業。正是這些民營企業,組成了深圳無與倫比的產業創新大軍。
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看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生態逐漸在深圳形成,而騰訊的發展正得益于深圳的創新生態。
“深圳成就了我們,這里寬容失敗,鼓勵創新。”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汪滔也提到,大疆設于深圳,依托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成熟的產業鏈和人才儲備的發展創新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而大疆率先發展和突破,也為深圳集聚了大量的無人機專門人才和成熟產業鏈。
從40多年前沒有一所大學、沒有一家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幾乎為零到目前擁有5G技術、石墨烯、太赫茲芯片、新能源汽車、柔性顯示器(屏)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深圳已走向世界創新前沿。
同時,深圳也在積極構建完善的金融生態服務實體經濟,建成以銀行、證券、保險業為主體,其他多種類型金融機構并存的現代金融體系,成為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擁有深圳證券交易所、招商銀行、中國平安等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其中深圳證券交易所是全國兩大證券市場之一。
2020年8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首批企業上市儀式在深圳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指出,希望創業板越辦越好,辦出更大優勢和特色;希望把深交所塑造成為優質的創新資本中心和世界一流的交易所。
這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的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來深圳上市,更加豐富完善深圳的資本市場,與上海的科創板形成南北兩翼發展格局。深圳將離國際金融中心越來越近,反過來將進一步支持本地的中小型創新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
如今,在“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基礎上,深圳正主動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最強”,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以玉汝于成的勇氣與決心,以創造時代輝煌的銳意與豪情,加快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動能核心、全國高質量發展的科創新高地。
開放、包容,持續完善人才鏈
“來了就是深圳人。”曾有無數人因為這句話的鼓勵只身來到深圳,在這里揮灑汗水、安家落戶。
盡管從今年開始,根據深圳最新的政策,落戶有所收緊,但仍然無法改寫深圳是中國最大移民城市的事實。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深圳市常住人口為1756.01萬人,但絕大多數為外來人口,人數超過1400萬。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公共政策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梅參與的一項“深圳吸引人才要素”研究表明,深圳吸引人才的要素中,“城市包容性”以62.44%的比例位居榜首,“事業發展機會”以40.37%比例位居第二,“收入水平”以33.7%比例位居第三;而“人才政策引力”則以18.97%比例排在第七位,國際化程度、創新精神和城市競爭力均排在政策引力之前。
因此,不難發現,真正吸引人才去深圳拼搏的并非是落戶政策,而是這座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城市所擁有的包容性。
王梅認為,作為一個年輕的移民城市,包容性是深圳最大的魅力所在。深圳快速成長,經濟總量位居國內城市前列,事業發展環境較好、發展機會較多成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對于大部分人才而言,補貼并非選擇深圳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屬于意外收獲,更多的還是包容開放的城市氛圍以及優質的工作機會。在深圳這樣一座高度市場化的城市,有了事業發展空間,薪酬待遇等問題便迎刃而解。
同時,在招賢納士這方面,深圳從未落后。2010年,深圳市啟動“孔雀計劃”,大規模、大手筆、成體系地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納入“孔雀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可享受160萬至300萬元的獎勵補貼,并享受居留和出入境、落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待遇政策。2016年以來,深圳陸續出臺實施81條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人才工作條例等,構成了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并制定實施留學回國人員創業資助、博士后科研資助、“人才安居”、鵬城杰出人才獎、產業發展和創新人才獎等一系列人才配套措施。而這些政策措施與深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貫穿于人才培養、引進、評價、使用、激勵、服務的全過程。
近期,深圳市人才工作局透露,將通過打出人才政策“組合拳”,全方位構建一流人才生態,著力打造全球智匯深圳樣本,如建立健全科技關鍵技術項目懸賞制,吸引全球人才“揭榜掛帥”;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重構人才分類評價激勵體系,由“以帽取人”轉為“以崗擇人”;釋放重大載體平臺的引才、聚才效應。
這意味著深圳正從過去依靠政策吸引人才向依靠優良的環境和文化集聚人才轉變。有專家分析稱,人才政策更加突出用人主體和市場主體作用,把人才引進標準、評聘標準交給用人主體,這不僅更加符合人才管理規律,也更加符合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企業的發展需求。同時,新的人才政策樹立了全球引才導向,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制度,也加強了通過事業發展潛力引才留才的導向。未來深圳將不斷加大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為人才發展構建施展拳腳的舞臺,實際上就是要以事業發展潛力來引才聚才。在創新驅動的引領下,深圳將會更注重打造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及教育鏈之間的融合,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6月28日 第08-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