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關于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
周強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意識明顯提升,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知識產權發展之路。
知識產權審判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刑事三大審判領域,主要審理專利、商標、著作權、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地理標志等權利保護以及不正當競爭、壟斷行為規制相關案件,在激勵創新創造、維護公平競爭、促進文化繁榮等方面承擔著重要職能。
當前,知識產權案件呈現以下特征:一是案件數量迅速攀升。全國法院受理各類知識產權一審案件從2013年的10.1萬件增長到2020年的46.7萬件,年均增長24.5%,比全國法院受理案件總量年均增幅高出12.8個百分點,反映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知識產權保護需求明顯增長。二是新型糾紛大量涌現。涉及互聯網核心技術、基因技術、信息通信、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及平臺經濟等方面新型案件日益增多,復雜技術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難度加大,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的權利邊界、責任認定對司法裁判提出新挑戰。三是網絡侵權易發多發。網絡已經成為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的最主要發生地之一。與線下侵權相比,線上侵權行為更易實施、更加隱蔽、更為復雜,影響涉及面更為廣泛,收集固定證據更加困難,權利人維權難度進一步加大。四是利益平衡愈加復雜。知識產權涉及利益關系復雜,且與社會公共利益息息相關。平衡保護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準確把握多層次價值取向,穩妥處理發展和安全的關系,都對知識產權審判提出更高要求。
周強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專業化審判體系基本建成,北京、上海、廣州、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法院相繼設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掛牌成立。專業化審判能力顯著提高,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全方位司法保護制度體系不斷健全。智慧化審判模式廣泛運用,現代科技與知識產權審判深度融合,為知識產權突出問題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據了解,2013年至2021年6月,全國法院受理各類知識產權一審案件218.1萬件,審結206萬件。其中,審結專利案件14.3萬件,著作權案件131.6萬件,商標案件43.7萬件,技術合同案件1.8萬件。制定知識產權司法解釋19件、司法政策性文件11件,發布指導性案例30個,完成黨中央部署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知識產權相關改革任務12項。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3日 04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