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動車組行駛在成渝高鐵重慶市境內。中新社發 胡志強攝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迎來重要時間節點!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提出,強化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怎樣一個圈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怎樣一個圈?這引得人們廣泛關注。
從地理版圖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范圍包括了重慶市中心城區、萬州、涪陵等在內的27個區(縣)以及開州、云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德陽等15個市,總面積為18.5萬平方公里。
從經濟版圖看,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6.9%和6.3%。
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看來,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區位非常獨特,位于我國西南地區,處于“一帶一路”倡議重要節點。發展這個區域可帶動中西部地區全面協同發展。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劉自敏認為,在這一區域建設新的區域發展引擎和對外開放支點,正體現了當今我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再迎利好,成渝能否并蒂開花
面對新的歷史使命與機遇,成都和重慶“雙子星”城市如何重塑競合新優勢,在進階之路上大步向前?
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教授湯繼強坦言,由于發展階段不同,以及兩地自身發展都還有空間,存在發展不足的現狀,所以成都和重慶的主體意識都很強。融入雙城經濟圈的國家戰略,關鍵在于要跳出一個誤區,即行政區劃。
在湯繼強看來,兩地區域間的競爭問題,可以通過互相協調來解決。但對外是作為西部板塊,通過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最終實現川渝攜手抱團發展。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圍繞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在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地率先探索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等。
事實上,當下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打造跨省域一體化發展的試驗區已經在成渝地區實施。
川渝高竹新區便是這一背景下的新產物。今年初,川渝兩省市政府聯合發布批復文件,同意設立川渝高竹新區。該新區涉及重慶市渝北區124平方公里和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138平方公里。
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認為,作為目前川渝兩省市批準率先啟動建設的唯一一個新區,川渝高竹新區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尤其是毗鄰地區在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跨省域一體化發展方面,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體制和機制。
如何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
時間回到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首提“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明確要“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規劃綱要,定位進一步提升為“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此次規劃綱要則將目標提升至“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距離“一極一源”的發展目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還有多遠?
對標世界級城市群標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僅是標準的40%,人均GDP僅為標準的30%。在全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體量、人均GDP也排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之后。
規劃綱要也指出,成渝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仍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基礎設施瓶頸依然明顯,城鎮規模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鏈分工協同程度不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偏弱,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民生保障還存在不少短板。
提升經濟能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依然任重道遠。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如何發力?
楊繼瑞認為,成渝地區雖然有兩個超大城市,但是缺“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因此,要強化雙核引領,著力提升重慶、成都中心城市綜合能級和國際競爭力,強化協同輻射帶動作用,以大帶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點帶面、推動區域均衡發展,以城帶鄉、有效促進鄉村振興,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發展格局。特別是要解決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存在“中部塌陷”問題。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規劃綱要提到,要“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這也意味著未來成都、重慶兩座城市對外部邊界的拓展會有所放緩,而中心城區的輻射能力將會進一步加強。成渝“兩核”之間存在多年的所謂“中部塌陷”問題或將有望解決。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10月25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