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按下加速鍵!
11月11日,《日照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推動和保障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決定》獲得通過。就在此前不久,山東青島、煙臺、濰坊、威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分別通過了關于推動和保障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決定。
GDP占全省比重超四成
時間回到2020年2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實施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的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省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三大經濟圈的形成有其歷史因素。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因此山東又稱齊魯大地。歷史上,魯國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遠,又分為魯南、魯北地區。魯南地區對應今天的魯南經濟圈,魯北地區對應今天的省會經濟圈。歷史上,齊國向來重視工商業,對應的則是今天的膠東經濟圈。”復旦大學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周偉林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
膠東經濟圈覆蓋哪些地區?《實施方案》顯示,膠東經濟圈包括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5市,重點發展現代海洋、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等產業,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中心、航運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數據亮色,彰顯膠東經濟圈發展成色。2020年,5市常住人口324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1萬億元,分別占全省的31.9%、42.5%,工業總產值過4萬億元,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過5萬億元,現代海洋、高端裝備、高效農業等產業引領經濟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先進結構材料4個集群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膠東經濟圈有何獨特之處?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所副所長王安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相較省會經濟圈、魯南經濟圈,海洋是膠東經濟圈最大的特色和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膠東經濟圈陸地海岸線2782.2公里,約占全國的1/7;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全球領先,涉海兩院院士約占全國的1/3;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9150億元,約占全國的1/8。
“膠東經濟圈疊加‘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自貿試驗區、上合示范區等國家戰略,是山東省開放程度最高、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是對外開放的領頭羊。”周偉林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
公開資料顯示,膠東經濟圈擁有8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均占山東省一半以上。2020年,進出口總額1.4萬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0.4億美元,分別占全省的64.4%、62.6%。
一體化發展已成共識
膠東經濟圈漸至佳境
共謀一體化,共推一體化,共建一體化。膠東經濟圈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圖景徐徐展開。回看重要時間節點,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蹄疾步穩。
2020年1月,山東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創新協同共進等方面,勾勒了膠東半島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藍圖。
2020年5月,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工作推進會議召開,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各項工作全面啟動。
今年8月,《膠東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印發實施,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有了“施工圖”。
截至目前,膠東5市財政、稅務、文旅等部門已建立了常態化對接互動機制,各部門已牽頭成立交通、科創等40多個聯盟,簽署50多個合作協議,一些關鍵領域的一體化重點任務已經落實落地。
在周偉林看來,在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的大框架下,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將促使促進城市間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流動。這不僅關系到山東省經濟高質量發展,也關系到我國北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如何讓1+1+1+1+1>5
避免同質化競爭是關鍵
受訪專家提到,長期以來,行政區劃一方面有利于調動地方積極性,但客觀上也造成了畫地為牢、各自為政的局面,各市發展定位和產業結構容易出現雷同。
以各市規上工業前五名的行業為例,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青島的機械制造、汽車制造、電子設備、運輸設備、石化加工,與煙臺的電子設備、汽車制造,濰坊的石化加工、汽車制造,威海的電子設備、機械制造,日照的汽車制造、石化加工多有重合。
經濟圈不是將圈內的幾只小舢板綁在一起,而是要共同打造一艘揚帆出海的大船。王安認為,在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格局中,各市要對自身再定位,實現錯位發展。
這方面,膠東經濟圈城市也有謀劃。《膠東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處理好一體發展和特色發展的關系,樹立統一目標,突出各市特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打造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現代產業集群。
具體而言,青島將強化開放門戶樞紐、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煙臺將提升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核心城市功能,建設現代化國際濱海強市;濰坊將打造全國農業開放發展高地和國際動力名城,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威海將打造中日韓地方合作重要支點,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精致城市;日照將打造先進鋼鐵制造基地、北方能源樞紐,建設現代生態活力港城。
同時,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通過的關于推動和保障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決定中也有類似表述。
以日照為例,《日照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推動和保障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決定》提到,會同膠東經濟圈其他設區的市,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產業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
舞好“區域龍頭”
青島還需提升能級
峰巒挺拔聳立,山坡才能順勢而起。引領膠東經濟圈昂起山東半島城市群乃至黃河流域的龍頭,作為中心城市的青島使命在肩。
青島離不開膠東經濟圈,膠東經濟圈也離不開青島,這在當地政府各類文件中均有體現。例如在《關于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青島前后被提及了28次。
青島“龍頭引領”效果如何?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膠東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提到,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有待提高,海洋開發這篇大文章有待做深做大,海洋資源、科技、人才、港口等綜合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海洋經濟發展優勢,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不足,民生領域短板弱項亟需補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需要持續深化。
此外,今年8月,山東省紀委監委發布的《中共青島市委關于十一屆省委第八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顯示,“貫徹新發展理念不到位,頭雁效應不明顯”一度也被列為需要整改的任務。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和山東省實施“強省會”戰略存在關聯。
“沿海省份會出現擁有兩座副省級市的現象。比如遼寧省的沈陽市和大連市、山東省的濟南市和青島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和寧波市,還有廣東省的深圳市和廣州市,這些省份的發展也可以說是雙核發展,發展往往比較均衡。”王安分析說。
“硬骨頭”怎么啃?胡剛認為,未來青島通過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發展民營經濟,追上信息化數字經濟步伐,有望進一步提升“龍頭引領”作用。
在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邵光平看來,青島作為核心城市,應以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思維和視野,發揮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山東半島城市群特大城市的引領作用,提升自身城市能級,對標上海、深圳,強化開放門戶樞紐、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疏解一般要素,輻射帶動膠東經濟圈發展,引領膠東經濟圈經濟總量顯著提升,努力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11月22日 第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