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利宏社區菜市場中整齊碼放的蔬菜。方紫薇攝
“菜比肉貴”是2021年餐桌上的熱門話題。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生豬生產,確保畜禽水產和蔬菜有效供給。
隨著2022年春節腳步臨近,目前“菜籃子”價格如何?如何理解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如何做好2022年農產品保供穩價工作?
探訪北京菜市場:
“菜籃子”穩產保供
江蘇省連云港市民王同英是菜市場的常客,她拿出保存的多張購物小票對比后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2021年夏天市場上的蔬菜比現在貴,當時小青菜每公斤超過10元,比現在貴將近1倍。
“2020年肉價貴,2021年肉價降下來了,冬夏差異也不大。過年期間,我可以為兒孫做一桌豐盛的佳肴。”王同英說。
同樣,北京市民姬先生也對菜價變動十分敏感:“2021年是菜貴、肉便宜。2020年豬肉每公斤要60元,今年每公斤40多元。”
幾個月前有媒體報道,某地超市出現了0.5公斤菠菜的價格可以買1公斤的豬肉或1.5公斤的雞肉,有網友戲稱“吃菜吃到肉疼”。
隨著春節腳步臨近,目前“菜籃子”是否供應充足?物價是否平穩?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北京市天利宏社區菜市場采訪后發現,該市場的“菜籃子”穩產保供,價格變化幅度在合理區間。
在該市場內一家豬肉攤位上,記者看到生豬的各部位明碼標價,價格區間基本在20元以內,“肘子每公斤24元,五花肉每公斤36元。”攤位老板表示,今年的牛肉和羊肉價格比往年貴一些。
“大白菜1.8元,黃瓜5.5元,圓白菜4.5元……”據一位菜攤老板介紹,他售賣的蔬菜有的來源于本地,有的來源于山東,“外地的菜一般一天就到了,也不存在短缺的問題。”
一位水果店店主告訴記者,新上市的草莓價格為每公斤46元,砂糖橘每公斤10元,貨源供應充足。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21年12月31日“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為126.46,比前一日上升0.12個點,“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為128.92,比前一日上升0.14個點。當日,國內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監測的46個品種中,與前一日相比價格升幅前五名的是鴨梨、豆角、西紅柿、富士蘋果和香蕉,幅度分別為7.1%、4.0%、3.3%、3.1%和3.0%;價格降幅前5名的是菠蘿、菜花、大白菜、芹菜和蔥頭,幅度分別為3.6%、2.6%、2.6%、2.2%和2.0%。
客觀和主觀原因導致
部分蔬菜價格不穩定
需要正視的是,農副產品價格適當波動符合市場規律,但大起大落不利于市場穩定,不但傷農,也影響消費者預期。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今年部分蔬菜價格“坐上過山車”?
“根據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價格的高低由供需雙方來決定。”中國人民大學高禮研究院副教授王鵬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供給角度來看,2021年受洪澇災害、氣溫異常等不可抗力的影響,蔬菜產量減少,供需失衡導致價格波動,但這種情況只存在于短時間內小范圍的某個區域。
此外,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梅婷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前期煤炭、汽油、化肥等能源、農資價格上漲,種植和物流成本上升后也影響到終端售價。隨著能源供應改善,蔬菜價格也趨于回落。
“當蔬菜價格上漲時,農民往往會增加種植面積,而在價格下降時改種其他品種,這就使得在蔬菜供給端形成大起大落,加上這些品類沒有任何儲存機會,因此農戶的播種面積不穩定就會為菜價帶來大幅波動。”王梅婷說。
值得關注的是,在采訪中記者獲悉,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除客觀經濟規律作用外,也有主觀原因。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徐祥臨分析認為,一些地區菜地規劃面積不夠、實際面積下降、生產組織程度偏低、流通設施能力不足等問題都會造成蔬菜自給率過低。
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農業經濟專家支培元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提到,目前全國各地的農產品流通方式主要是線上和線下傳統市場。線上巿場中的各種類型電商為了整合資源不惜“燒錢”,占領一定市場后肆意漲價的行為也影響了市場價格,“各地政府雖然做了一定的監督管理,但也沒有找到很好的抓手。”
專家:建議建設區域
流通平臺和產業基金
上世紀80年代,為緩解當時肉蛋菜等供應偏緊的壓力,“菜籃子工程”登上舞臺。
“‘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已實行多年,對于穩定蔬菜供應、提高蔬菜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
2020年初,國務院發文要求“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則使用了“強化”一詞。
對此,孟立聯分析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部分地方在蔬菜長期穩定供應方面的放松、疏忽,可能會引發蔬菜穩定供應等問題;第二,部分地方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蔬菜供應鏈出現問題,可能會影響蔬菜的穩定供應。
“中央要求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實際上是給各地敲警鐘,在大好形勢面前要看到風險,必須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歷史經驗。事實上,生豬生產有一個周期性問題,做好跨周期生豬生產需要大智慧,既要靠市場,也要靠市長。”孟立聯說。
在王梅婷看來,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是因為蔬菜通常是在局部市場供應,相較于糧食作物,蔬菜大規模、跨省調運相對較少,這就要求各地政府守土有責,保障蔬菜播種面積,嚴格蔬菜供應鏈管理。
2022年如何繼續確保農產品供給安全?王梅婷建議:一方面,要保證農資價格總體穩定,2021年農藥、化肥、農膜的價格上漲影響了種糧和種植農產品的收益,因此影響了一些地方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需要時刻密切關注蔬菜、農產品的產、供、儲、銷全產業鏈的供應穩定預期,穩定播種面積。如果出現災害,需要通過農業保險等諸多手段進行兜底和補貼,保障農產品穩定供應;如果出現因為天氣等原因導致的大規模減產,要提前準備做好調運工作,比如對能夠儲存的主糧要做好市場儲備和政府儲備,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重要地區設置常備倉庫。
“從目前情況來看,建議建設區域特色農產品流通產業平臺以及流通產業基金,可以通過農產品的產業平臺增強待考核產品的生產能力、市場流通能力、質量安全監管能力、調控保障能力和市民滿意度。”支培元說。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1月03日 第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