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四川仁壽縣采取多種措施,推進撂荒地復耕。在仁壽縣板橋鎮青龍社區,68歲的農戶許祥彬家中因為缺乏勞動力而撂荒的耕地,在周邊農戶們的幫助下,剛剛種上了玉米。
記者見到許祥彬時,一臺挖掘機正在他家撂荒的耕地里翻土,許祥彬和十幾個村民一道,用鋤頭從翻過的土塊里刨出草根,平整土地,然后播種、蓋上地膜。
“這塊地是去年撂荒的。今年,村里出錢請來了挖掘機翻土,大家又來幫我們一起種。過一段時間,我們還將在玉米地里套作大豆。”許祥彬說。
許祥彬的兒女都出去打工了,只有他和64歲的老伴留守在家。因為缺乏勞動力,他家分散在多處的3畝多耕地,過去只有部分條件較好的地塊在耕種,一些離家距離較遠、缺乏灌溉水源、耕作難度大的地塊就撂荒了。
“社區排查出撂荒地345畝。”青龍社區黨委書記歐陽運清說,社區對于有復耕意愿的農戶,幫助農戶翻土、復耕;對于能夠流轉的撂荒地,鼓勵業主流轉耕種;對于農戶在外務工無法復耕的撂荒地,發動周圍農戶代耕代種。同時,社區集體聯合社對部分撂荒地進行集中復耕。通過多種方式,今年春耕,青龍社區要實現“應種盡種”,復耕的撂荒地主要發展玉米、大豆、水稻等糧食作物。
板橋鎮副鎮長雷洋說,全鎮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推進復耕,以青龍社區為例,對于排查出的345畝撂荒地,每一個地塊都制訂了復耕計劃。同時,對復耕撂荒地的農戶給予每畝200元的補貼。對于在撂荒地復耕和代耕代種中表現優秀的農戶,板橋鎮還將召開表彰大會,授予“種糧先進戶”證書。
記者在仁壽縣走訪時了解到,類似這樣昔日撂荒地,復耕煥生機的情況,還有很多。在仁壽縣鐘祥鎮龍橋社區,青壯年都外出務工了,在家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孩子,造成部分耕地撂荒。
“社區排查出撂荒地400多畝,我們多次組織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召開座談會,針對土地使用、農作物種植、農民種地意愿等深入調研,試圖破解難題。”龍橋社區黨總支書記范冬說。
龍橋社區農戶們普遍希望實現機械化作業,從而減少勞動力投入。但各戶的地塊小而分散,各種各的,農機無法施展。56歲的農戶鄭玉仙說,她家中有5畝水田,卻分成零散的7個地塊,過去,由于缺乏勞動力只種了三分之一。
今年春耕,龍橋社區大膽創新,嘗試“黨總支+集體聯合社+公司+農戶”的新模式。由黨總支牽頭,社區集體聯合社與316戶農戶簽訂土地入股協議,今年大春生產,全部種植水稻保障糧食生產,小春則種植蔬菜、油菜、中藥材等,通過集中連片種植,實現宜機化作業。農戶可得到土地經營利潤20%的分紅、務工收入等多元化的收入。
“過去,我們自家犁田,一天也就能犁兩畝。現在社區統一組織中型旋耕機犁田,一臺機器一天能犁三四百畝。”鄭玉仙說,今年春耕,她家的耕地納入集中連片種植,往年撂荒的耕地全部復耕。她和丈夫在社區集體聯合社的田里干活,一人每天有60元務工收入。
仁壽縣農技站站長孫萬軍說,針對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全縣統籌推進“瘦改肥”“坡改梯”“小改大”為主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宜機化改造,提高機械化率。同時,引導農戶將撂荒地流轉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通過多種措施,今年全縣已復耕撂荒地3.9萬余畝。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