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氣溫回暖,行走在鄂西北山區的堯治河村,一路青山綿綿、碧水潺潺……很難想象,這樣的磷礦開采區會跟生態旅游掛上邊。
堯治河村位于湖北省保康縣馬橋鎮,平均海拔1600多米,群山懷抱間,九分山水一分田。1988年以前,當地人“吃的是供應糧,穿的是爛衣裳,點的是煤油燈,住的是破草房”,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
堯治河人能富,靠的是礦。堯治河村黨委書記孫開林回憶:“隨著1988年梨花山戴家灣礦區的一聲炮響,堯治河村從此告別了窮日子。一車磷礦石賣2000多元,別人都說這是傍上‘搖錢樹’了。”
堯治河村內公路景觀,曾經滿是灰塵,如今滿眼春綠。新華社發(袁俊耀 攝)
也正是因為礦,一座座青山成了光禿禿的石頭山,被挖得千瘡百孔。孫開林說,當時沒有圖紙,沒有勘探,為了找磷礦,村民人人背著鎬子滿山挖,田毀了、山毀了,塵土飛揚,廢渣滿地。
“挖礦最瘋狂那會兒,抬頭都看不見藍天,出趟門回來,眉毛、頭發都是白的,全是粉塵……”曾背著鎬子滿山找礦的59歲村民宦玉卓回憶說,在家不敢開窗,沒處晾衣服,山體滑坡等災害也多了起來。
“礦總有挖完的時候,這樣下去,子孫的‘飯碗’都要砸我們手上。”孫開林說,2013年,挖山20多年的堯治河村開始“治山”。
15個露天開采礦點、8家礦粉廠先后關閉,其中包括將堯治河人領上采礦路的戴家灣礦區;8個勘探項目被叫停;3家想入村投資的企業因環保問題被拒之門外。
堯治河村村民義務植樹。新華社發(袁俊耀 攝)
為了留住青山綠水,“砍我一棵樹,罰栽一片林”等10余條涉及環境保護和環境衛生的管理新規被寫進村規民約中。堯治河村黨政辦主任呂泳和說,村里累計植樹造林超3000畝,目前全村森林覆蓋率達92%。
石草坪礦區被改造成生態農業觀光園,種滿了果蔬、藥材等;老屋溝和戴家灣礦區被改造成礦山公園,遍植香樟、桂花等景觀樹;50多公里的礦道被改造成礦洞景區……一座座石山逐個回青。
光是礦山復綠還不夠,堯治河村緊跟綠色發展的腳步,2013年以來先后投入5億多元建設景點及配套設施,形成了“村在園中、廠在綠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美麗鄉村畫卷。
村里已經建成景點67個,有峽谷、瀑布等自然風光,有博物館、礦洞等工業景點……宦玉卓開起了農家樂,旅游旺季村里50多家民宿和農家樂“一床難求”。“環境好了,游客也多了,家里一年光農家樂就收入六七萬元。村里還成立了旅游公司,兩個兒子都去旅游公司上班了。”他說。
堯治河村利用廢棄礦洞開發的景區。新華社發(袁俊耀 攝)
宦玉卓家“飯碗”的變化,是堯治河村蛻變的一個縮影。
如今,堯治河村已看不到露天礦區,也不再只盯著山里的礦,20多家村級企業囊括了磷礦開采、精細磷化工、水電、旅游、酒業、餐飲服務等產業。2021年,旅游等第三產業產值占堯治河村生產總值的40%,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萬元。
沿著盤山公路一路向上,整潔有序的礦區環境,溫馨靜謐的鄉村院落,錯落有致的居民小樓……“美”已走在“富”字前,成為這個偏遠山村的新名片。
“綠色發展,只有發展,丟掉了綠色不行;只有綠色,沒有發展,也無法持續。”孫開林說,堯治河村的發展路轉了幾個彎,幸運的是,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深刻在這大山里。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