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游城市群空間格局示意圖。
圖片來源:《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長江中游城市群迎來重要發展節點!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擘畫了“十四五”時期長江中游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藍圖。
第五極呼之欲出
時間回到2015年4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發布,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后,國家層面批復的首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到,努力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支撐、全國經濟新增長極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城市群。
近7年過去了,長江中游城市群實現了上述發展目標了嗎?公開數據顯示,到2020年,長江中游城市群常住人口超過1.3億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9.4萬億元、約占全國的9.3%。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向東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以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取得良好進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經過多年來的積累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已發生實質性變化,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特別是已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眲⑾驏|說。
展望“十四五”時期,長江中游城市群又將帶來哪些新期待?《實施方案》提到,打造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
從聚焦“長江經濟帶”擴展為“中部地區崛起”的支撐,從“新的增長極”到“重要增長極”,從僅限于國內視野到被賦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定位無疑將迎來重大躍升。
在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秦尊文看來,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背景下,長江中游城市群正好在內陸地區,承東繼西、連南接北,被寄予厚望。
劉向東認為,在全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已形成東南西北四個經濟發展極點,但在中部還缺少一個隆起帶,因此有必要加快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崛起,盡快打造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實現上述愿景,長江中游城市群信心何來?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長江中游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陳耀還提到,長江中游城市群有著相對活躍的消費市場和廣闊的經濟發展腹地。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長江中游城市群常住人口超過1.3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以上。
“長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稠密,高校眾多,創新創業活躍,具備統籌承接產業轉移和構建科技創新共同體的先決條件,在先進制造研發、科技創新驅動、全球貿易服務、文化和商業品牌塑造等方面已發力形成獨樹一幟的比較優勢,有望成為重塑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版圖的第五極?!眲⑾驏|分析說。
一體化水平有待提高
長江城市群要想成為重要增長極,必然繞不開一體化發展。
現實情況是,一體化發展問題已困擾長江中游城市群多年。早在2015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就曾提到,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還有待完善。
近7年過去了,相關問題依然存在。關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實施方案》第一個提到的就是“省際協商協作機制不健全,一體化發展水平偏低”。
2021年12月,由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新型城鎮化試點示范等地區典型做法第三期:促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一文則更為直接地指出,長江中游城市群整體實力和一體化發展水平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近年來,長江中游城市群在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方面有過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鼻刈鹞慕榻B,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內部,如共同利用長江黃金水道,統籌公積金、醫療保險異地結算,共同開發紅色旅游資源等方面已有合作成果。
同時,省際交界地帶的合作示范區建設正逐步推進。202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將湘贛邊區域打造成為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先行區、省際交界地區協同發展的樣板區、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區。
既然如此,一體化發展問題為何依然存在?陳耀分析,不同于其他城市群單核結構或者雙核結構,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三核結構。這種三核結構下,城市間競爭往往更加激烈,可以有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但相比城市群,區域協同發展難度往往更大。
在劉向東看來,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國家級城市群。每個城市群單拿出來看體量都不小,但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經濟總量相比差距較大。
“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難點就在于湖北、湖南、江西都處在長江中游地區,都有自己的都市圈,也都希望成為這一地區的核心,因而相互爭奪資源,一定程度上造成內耗,即表現為省際之間的協同聯動程度不高,從而制約城市群抱團做大?!眲⑾驏|分析說。
劉向東認為,破解一體化發展難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形成合力,增強省際和三大都市圈之間的協同聯動力度,爭取盡早實現都市圈之間的同城化,推動公共服務等要素之間的自由流動,增強內在聚合力和對外擴張力。
如何讓1+1+1>3
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離不開相關機制的建立。近日,由國家發改委印發的《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也提到,印發實施長江中游、北部灣、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推動建立城市群多層次、常態化協商協調機制。
當下,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建立情況如何?《新型城鎮化試點示范等地區典型做法第三期:促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一文中提到,長江中游城市群省際協商協調機制雖已建立,但模式較為松散,針對城市群發展事項的專項機制尚未做到常態化制度化,落實重大決策、推進重大項目的功能還不完善。
文章還提到,省際合作覆蓋領域相對較少,除產業園區共建等個別領域外,尚未在跨界環境共治等合作領域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擔機制,統一市場建設總體滯后,推動一體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強。
面對這種情況,其他城市群可以提供怎樣的借鑒?陳耀提到,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除了設有省市級的協調機構外,國家還專設了領導小組辦公室推進一體化,其權威、效率也相對較高。
在陳耀看來,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破局的關鍵在于產業協同。當下,長江中游城市群相關產業存在同質化競爭現象,尚未形成差別化、錯位化的協同發展局面,缺少經濟協作與產業互補。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實施方案》就促進城市間產業協作、優化產業鏈區域布局作出部署,重點實施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汽車、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七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工程。
如在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武漢都市圈打造“光芯屏端網”全產業鏈,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自主可控操作系統、高端服務器、5G射頻器材、通信模塊等,南昌都市圈發展智能終端、光電顯示、半導體照明、數字視聽等。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3月21日 第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