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長江上游支流大寧河畔,重慶巫山縣大昌鎮黃林村的山坡荒了幾十年,上面長滿了一尺多高的巴茅草。如今,數百畝柑橘林正值采摘時節,果子壓彎了枝頭,猶如一只只“燈籠”。一名返鄉“新農人”的到來,讓黃林村的舊貌換了新顏。
2009年,23歲的陳開林從重慶三峽學院計算機專業畢業,選擇回到黃林村。他瞄上屋后的那片荒山,想流轉出來種柑橘。可村民對這個“愣頭青”并不相信:一是沒有出山的公路,種出來咋賣?二是沒有種植的技術,他能種好果樹?但陳開林并沒有放棄,他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花了兩個多月,最終流轉了500畝荒坡。
他花10多萬元重修了出村的山路,足足有4.5米寬。以前,那是一條窄窄的爛泥巴路,連三輪車都進不了村。他又花了10多萬元整治了坡地,購買了幾萬棵柑橘苗。為了彌補種地經驗不足,他跑到周邊的柑橘產地考察學習,花錢請外面的專家上門指導,自己邊學邊摸索。
從一開始,他就選擇生態種植,購買商品有機肥,又去農戶家收集農家肥。為了檢測不同有機肥種出的柑橘效果,他把柑橘地劃片,不同的片區施不同的肥料,然后把土質、果質拿到縣農委去檢測,為后期種植做參考。
農業投入大、見效慢。陳開林的積蓄用完了,急得焦頭爛額。村民看他做事踏實,就你湊一點我湊一點,給他湊“續命錢”。
陳開林也沒有“坐以待斃”。柑橘3年才掛果,他就在果林里套種芝麻和土豆。等到柑橘開始掛果,得知陳開林是生態種植,周邊的水果經銷商紛紛上門。第一年,陳開林的柑橘賣了20多萬元。如今,柑橘每年的收入穩定在50多萬元。
穩定的收入,讓陳開林還清了村民的借款,還在城里買了房子。他也沒忘記帶領村民一起致富。
50歲的村民鄭達福曾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陳開林請他到果園做工,每年發1萬多元的工資,直到他的孩子大學畢業。陳開林還免費給村里七八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魚苗、柑橘樹苗,最終幫他們脫了貧、致了富。
如今,眼看著村里又要修一條路,路通后縣城到果園開車只要不到半小時,陳開林又動起了腦筋:他計劃把村里的土坯房進行改造,發展民宿、農家樂。
眼下,在陳開林的帶動下,已經有兩戶村民行動起來。他們又流轉了1000多畝荒地,想跟陳開林一起,將黃林村的柑橘產業發展得更好。(參與采寫:蔣彪、吳瓊、王宇軒)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