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城里常見的莊重肅穆的追思會,如今在沂蒙山區(qū)腹地的沂水縣龍家圈街道后埠子村,從去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舉行了10次。
近日,后埠子村紅白理事會負責人武明明主持了一場追思會,并在現(xiàn)場介紹去世村民張紹安的生平:“老人一生勤勤懇懇,承擔家庭責任,撫養(yǎng)子女,關照鄰里。他是個普通的好人,也是我們的好鄰居。”來賓們在逝者院中默默佇立,寄托哀思。
武明明說,重視殯葬傳統(tǒng)的村民們,對追思會和當?shù)睾喕臍浽崃鞒探邮芩俣群芸??!坝么謇锢仙贍攤兊脑捳f,追思會以前都是城里人辦的,沒想到咱莊戶人也可以搞,這種形式還不賴。”
當?shù)卮迕裾f,逝者的追思會一般由街道和村里的紅白理事會人員主持,總共持續(xù)十幾分鐘,整個流程簡短肅穆,以往“大操大辦”的景象不復存在。
接受了殯葬改革后,村民們更樂于接受更多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禮葬’的另一面是‘厚養(yǎng)’,這一觀念也逐漸體現(xiàn)在老百姓的日常行為中。”武明明說,現(xiàn)在不少村民都加入志愿服務隊伍中,到了周末,志愿者給老人們義務理發(fā)、洗衣服,村里的矛盾越來越少,鄰里關系也越來越和諧。
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文化墻上滿是村民們參與的豐富多彩活動的留影?!按蠹铱戳恕稒烟裔南隆冯娪?,都說怪好看,我們自己又創(chuàng)作了方言版的話劇,過幾天還要去參加演出呢?!焙蟛鹤哟宕迕駝⑽髟茖τ浾哒f。
另一方面,沂水縣近年推行包括追思會在內的殯葬改革措施,也為民眾大大減少了經(jīng)濟負擔。張紹安的親屬說,整個葬禮,不用修墳、買棺材、買孝服,火化和骨灰盒都是免費的,逝者安葬在公益性公墓,比之前省了一大筆錢。
“之前辦一場白事,各種費用加起來至少兩萬多元?!蔽涿髅鲗τ浾哒f,雖然大家心里都覺得是個負擔,但表面上又不敢明說,沒人敢主動簡省,如今情況則有了很大改變。
從2017年開始,當?shù)赝瞥鰵浽岣母镎撸瑢哂挟數(shù)貞艨?、在沂水去世的民眾,其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等費用全部免除,逝者統(tǒng)一免費安葬在公益性公墓,相關費用由當?shù)刎斦袚?。“縣財政每年支出2000萬元,可滿足全縣的殯葬需求,讓逝者‘逝有所安’。”沂水縣民政局局長王洪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