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灣城市群空間格局示意圖。圖片來源:《北部灣城市群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
北部灣城市群最新頂層設計出爐。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北部灣城市群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北部灣城市群發展的方向路徑和任務舉措。
常住人口超4000萬
GDP達2.2萬億元
事實上,依托北部灣共建城市群,粵桂瓊三地互動已久。早在2000年11月,廣東省湛江市、海南省海口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就發起成立了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旨在推動北部灣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2008年,國家批復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成為全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2017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以共建共保潔凈海灣為前提,以打造面向東盟開放高地為重點,以構建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為基礎,發展美麗經濟,建設宜居城市和藍色海灣城市群。
時至今日,北部灣城市群建設情況如何?通過三組鏡頭可找到答案。
先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石化、冶金、能源、糧油加工為支柱的臨港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南寧、海口、湛江等重點城市人口和經濟集聚能力不斷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約7個百分點。
再看基礎設施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穩定開行并實現大幅增長,2021年海鐵聯運班列共開行5754列、發送57.3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59%、222%;2021年北部灣港完成吞吐量約3.58億噸,同比增長21.15%,增速位居全國前列,航線網絡覆蓋東盟和國內主要港口。
最后看對外開放水平。進出口總額大幅增長,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快建設,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開放平臺建設穩步推進,三省區與東盟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近三成。到2020年底,北部灣城市群常住人口超過44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元,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具備了發揮更大支撐帶動作用的基礎。
如此優異成績的背后,粵桂瓊三地做對了什么?廣西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協奎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涉及北部灣城市群建設發展的區位價值、政策引導、市場機制、生態文明和社會治理多方面。
“其中,最為根本的因素是區位價值,最為關鍵的因素是政策引導,最為直接的因素是市場機制,生態文明和社會治理等因素則是北部灣城市群建設成效得以展現和延續的重要原因。”張協奎說。
以政策引導為例,張協奎認為,國家各項優惠政策起到了重要的規劃引導作用,多個國家級戰略合作項目的落地,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內涵,拓展和深化了雙方戰略伙伴關系。
“如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按照政府搭臺、園區支撐、企業運作、項目帶動、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建成高科技、低碳型、國際化的工業園區,成為中國、馬來西亞兩國經貿合作的標志性項目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新的典范。”張協奎說。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2025年提高5%以上
未來,北部灣城市群將呈現怎樣的發展前景?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北部灣城市群進一步發展壯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一體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優美、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的藍色海灣城市群初步建成。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區域性國際影響力的品質一流的藍色海灣城市群。
藍圖已出,粵桂瓊如何攜手繪就北部灣城市群新畫卷?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實施方案》確定了包括強化通道支撐、突出向海發展、深化開放引領、共保一灣清水在內的重點發展方向。
以深化開放引領為例,《實施方案》提出,發揮北部灣獨特區位優勢,把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海南島全島封關運作建設自由貿易港等歷史契機,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建設面向東盟的統一大市場,以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三南”(西南、中南、華南)開放發展的戰略支點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方創琳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四五”時期,北部灣城市群的明顯優勢在于其可以實現對內對外雙向開放。北部灣城市群處于國內大循環和中國—東盟國際循環交匯點,可以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廣西和東盟國家有著悠久的合作歷史和貿易往來。作為對接東盟的前沿,北部灣城市群將更有能力聚集全球資源,配置全球市場。”方創琳預測,未來北部灣城市群建設發展速度或比其他城市群更快。
對于北部灣城市群建設目標的實現,張協奎同樣信心滿滿:“北部灣城市群具有資源、區位、政策和人文等優勢。未來,北部灣城市群建設可根植地方特色,深入挖掘上述優勢。”
以區位優勢為例,張協奎認為,北部灣城市群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接合部,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東臨粵港澳,是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中心位置,是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交匯點,還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既沿海又沿邊的地帶。
又如政策優勢,張協奎介紹,北部灣經濟開發區是國內唯一同時享有西部大開發政策、沿海開放政策、少數民族政策、邊境地區開放政策的地區,是國家主體功能區劃確定的重點開發地區,是國內優惠政策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
增強城市發展能級
“群主”南寧如何帶好頭
盡管如此,未來北部灣城市群建設仍需爬坡過坎。
《實施方案》提到,北部灣城市群發展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高,產業結構偏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傳統發展路徑亟待轉型;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有限,部分節點城市發展不及預期;港口功能分工不夠清晰,同質化競爭明顯,對外通道建設滯后;環境基礎設施短板突出,部分海域環境容量趨于飽和,一些地區紅樹林面積縮減、生態功能降低。
事實上,部分問題在上一輪發展周期中就曾存在。《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到,區域內缺乏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特大城市,南寧等中心城市集聚和輻射效應不足,對高端生產要素吸引力不強,創新創業不夠活躍,宜居水平有待提高,對外開放的樞紐作用尚待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仍需提升。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在上述城市群中,北部灣是唯一一個缺乏GDP萬億元城市和人口千萬城市的城市群。
據南寧市統計局數據,2021年,南寧市實現生產總值5120.94億元;截至2021年末,南寧市常住人口為883.28萬人。在GDP超萬億元、人口破千萬是中心城市“標配”的當下,南寧顯然欠缺分量。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區域內缺乏輻射帶動作用的超大城市,南寧等中心城市規模不大,集聚和輻射效應不足,對高端生產要素吸引力不強,創新創業不夠活躍,對外開放的樞紐作用尚待增強。
在胡剛看來,城市群的形成發展離不開中心城市的溢出效應,如長三角城市群得益于上海,珠三角城市群得益于香港、深圳、廣州。目前,北部灣城市群沒有一個特別強的中心城市,導致廣西總體經濟輻射力相對較弱。
方創琳提醒,一些問題的出現是由城市群發展所處的階段決定的,應理性客觀看待。目前,北部灣城市群仍處于培育階段。事實上,不僅北部灣城市群,處于該成長階段的其他城市群也會在中心城市輻射帶動、產業結構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同程度地呈現相關特點。
不過,這并非意味著南寧可以不努力。《實施方案》要求,增強南寧發展能級,推進高端要素集聚,強化國際合作、金融服務、信息交流、創新創業等功能,構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門戶樞紐和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提高面向東盟的輻射能級。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4月11日 第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