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四月櫻桃紅,貴州烏蒙山腹地總溪河畔的畢節市納雍縣陶營村瑪瑙紅櫻桃進入成熟季,農民“線上線下”忙著采果、賣果,不少游客前來體驗采摘嘗鮮,汽車、貨車來往穿梭在公路間……整個村子好不熱鬧。
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陶營村近5000畝瑪瑙紅櫻桃迎來成熟季,村民楊虎虎在自家果園里采摘櫻桃。 新華社記者 李凡 攝
47歲的村民楊虎虎和妻子在自家櫻桃園忙里忙外。夫妻二人一會兒招待前來體驗采摘的游客,一會兒用手機接下訂單,不時將剛摘的櫻桃送到鄉村物流點,用冰盒打包將其送出大山。
“我們村2600多名村民都是陶營村的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我自家流轉有40多畝地發展櫻桃產業,既賣鮮果,又賣櫻桃苗,加上合作社分紅,一年收入十幾萬元不成問題。”楊虎虎說。
納雍縣陶營村的櫻桃產業發展源于一次機緣。20世紀末,陶營村村民普遍以燒制磚瓦、陶罐為生,日子貧苦,且生態破壞嚴重。1996年,一名縣里來的農技人員在陶營村發現了櫻桃變異株,這名專家將其用于培育新苗和試種。沒想到的是,栽種出來的櫻桃紅如瑪瑙,含糖量高,而且在市場上能賣個好價錢,后來這個品種取名叫“瑪瑙紅”。看到這個商機,許多村民開始種瑪瑙紅櫻桃。
經過20年左右的培育,陶營村發展起近5000畝櫻桃樹,不過產業散而弱。2019年,陶營村依托畢節市推行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的政策,依靠黨建引領,建立“村社一體”合作社,村干部帶頭集資入股推動經濟多元化,提升發展效益。
陶營村村支書肖軍說,一方面,村里聘請返鄉創業人員、優秀大學生等進入村兩委班子,配強人才隊伍,負責技術培訓、電商發展和事務管理等工作,謀劃產業布局;另一方面,在陶營村農村公路、物流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下,建設冷鏈倉庫、開發培育品牌、進行市場推廣等,推動全村櫻桃產業更上一層樓。
“櫻桃林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堅實‘金礦’。”肖軍介紹說,2021年,陶營村黨支部領辦的村集體合作社收入突破100萬元。
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陶營村近5000畝瑪瑙紅櫻桃迎來成熟季。 新華社記者 李凡 攝
在畢節,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農民增收,陶營村并非個例。在七星關區響水鄉青山村,這個村莊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專業合作社,于2017年開始發展1800畝左右的玫瑰花產業,建立玫瑰花精深加工廠等,推動當地農民年人均收入由2017年的8000元增至2021年的1.2萬元左右。
“粉紅的玫瑰花在夏季盛開,整個村子成為花的海洋,更帶動了鄉村旅游的興旺。”青山村村支書王思雪介紹說,村里現在依靠玫瑰花產業,打造彝族風情農家樂5家、民宿5家,床位有170余個,年接待游客最多超過10萬人次,青山村從“窮旮旯”變身“網紅旅游村”。
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畢節市通過探索推行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聚焦精品水果、中藥材等特色農業以及打造鄉村旅游等“產業圖譜”,重構村集體與農民的經濟聯結紐帶,在全市由黨支部領辦了7229個集體合作社,覆蓋3000多個村(居、社區),帶動74.4萬戶農戶300余萬人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