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金融科技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合肥金融廣場一期建成后,吸引了多家企業與機構入駐。該項目是安徽省合肥市重點建設的金融生態集聚區,打造金融全產業鏈的長三角金融副中心,其功能組團包括金融產業、金融生態、科技創新、配套商業等。圖為合肥市金融廣場的主入口建筑樓宇。中新社發袁兵攝
暑運是貨物運輸繁忙的時期。長三角鐵路持續開展貨運大會戰攻堅戰,全力落實保通保暢措施,打通運輸堵點,加大運能供給,暢通多式聯運渠道,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圖為浙江省杭州貨運中心杭州北鐵路一級物流基地。
中新社發周圍攝
長三角加快邁向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近日,2022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上海舉行。會議全面總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的工作成效,深入分析長三角地區肩負的新使命新任務,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共同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若干重大事項。
時光回溯到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塊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從此承載起非同尋常的國家使命。
圍繞著“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從產業共融到交通互聯,再到生態共治……三年多來,長三角地區攜手奮進,對全國經濟影響力、帶動力不斷增強,對全國經濟貢獻率持續提高。
創新鏈上的長三角深入推進
一組組數據正成為長三角地區產業科創協同的生動注腳。
在2021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的評選中,長三角地區共獲獎137項,在全國占比超50%,其中一等獎獲獎6項,在全國占比超4成;2021年,長三角地區獲得的發明專利數為18.2萬件,較2018年增長了63%,在全國占比達26%;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達104家,在全國占到20%……
科技創新最終服務于產業體系。以創新驅動發展,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正在長三角地區加速崛起。數據顯示,目前,長三角地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近60%,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約1/3,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38%。
未來,長三角地區還將深入推進科創協同。座談會指出,要著眼增強國際競爭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協同發展。加快建設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動國家實驗室開放協同聯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啟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共同推動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在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看來,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3.0新時期,長三角將由“世界工廠”走向“全球產業高地”,除了需要打通“斷頭路”、實行相同政策等一系列必要舉措外,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的深度融合。
“依托三省一市的科研資源,我們正在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樞紐。”劉慶說。
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高標準布局建設100家專業研究所,研發人員規模達到5萬名;集聚海內外戰略合作機構各100家;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000家;布局10家創新綜合體等,打造一批長三角區域科創共同體,服務支撐長三角產業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軌道上的長三角提速發力
7月13日,滬蘇嘉城際鐵路開工儀式在浙江嘉善舉行。一線跨三地,該鐵路建成投用后,滬蘇浙兩省一市交界地區將由交通薄弱地區轉變為交通樞紐節點,進一步實現交通出行的同城化。
軌道上的長三角正在跑出加速度。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高鐵營業里程超6500公里,滬蘇湖鐵路、滬蘇通鐵路二期、寧淮鐵路、合新高鐵等項目加快建設,滬渝蓉沿江高鐵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通蘇嘉甬鐵路、寧宣鐵路等項目加快前期工作。
隨著高鐵網絡的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呼嘯而來,長三角越“抱”越緊。
據同濟大學發布的《2021長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報告》顯示,近三年來,上海市域與周邊城市跨城通勤的整體規模上升,從2018年5.7萬人、2019年7.2萬人,逐步增加至2021年7.66萬人,主要涉及蘇州、嘉興、無錫、南通等地。
未來,“軌道上的長三角”還將解鎖更多新線路。
根據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到2025年,“軌道上的長三角”基本建成,屆時,長三角地區軌道交通總里程達到2.2萬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過8000公里,高速鐵路通達地級以上城市,鐵路聯通全部城區常住人口20萬以上的城市,軌道交通運輸服務覆蓋80%的城區常住人口5萬以上的城鎮,“軌道上的長三角”正加速奔來。
藍天下的長三角攜手共建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加速推進,更深層次的機制逐漸完善,促使長三角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數據顯示,2021年長三角PM2.5平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與2018年相比下降26.2%;2021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89.1%,較2018年上升了9.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9.1%,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水體比例達90.7%。
長三角綠色低碳發展迎來新進展。繼前期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發布碳中和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爭能耗強度較2020年降低15%左右、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下降20%以上之后,長三角碳中和產學研聯盟于近日揭牌。
該聯盟旨在凝聚長三角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集團及國內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從能源全生命周期,形成切實可行的長三角碳達峰碳中和體制機制、產業轉型與創新技術發展路線,為全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長三角解決方案。
一張藍圖管全域、一個平臺管實施、一套標準管品質。隨著國家戰略的升級實施,一體化的長三角必將勇于擔當,善于作為,探索出更多共建共治的生態路徑,演繹出更加精彩紛呈的綠色故事。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8月22日 第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