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建設者們正在渝昆高鐵川渝段架設陳家嘴鐵路特大橋。中新社發胡志強攝
重慶都市圈空間布局圖。圖片來源:《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
又一個現代化都市圈呼之欲出!
近日,重慶市政府、四川省政府聯合印發《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重慶都市圈是首個公布發展規劃的直轄市都市圈,也是繼南京都市圈之后,第二個公布發展規劃的跨省級行政區的都市圈。
去年11月,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里兩大都市圈之一的成都都市圈,其發展規劃印發。在受訪專家看來,此次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出臺,意味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里的兩大都市圈建設均拉開大幕。
劍指增長極和動力源重慶都市圈底氣何來
重慶都市圈是怎樣的一個圈?《規劃》顯示,重慶都市圈由重慶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以下簡稱中心城區)和緊密聯系的周邊城市共同組成,包括重慶市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萬盛經開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榮昌區21個區和四川省廣安市。
當下,重慶都市圈發展“成色”如何?數據顯示,重慶都市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城鎮化率達到74%。2020年,重慶都市圈常住人口約2440萬人。
看產業基礎:重慶都市圈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在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數字經濟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大成長潛力的產業集群。
看創新資源:重慶都市圈創新資源加速集聚,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密集落地。
看城鎮體系:重慶都市圈城鎮體系逐漸完善,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超過千萬、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中小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口加速回流。
看外部交流:重慶都市圈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成效顯著,構建起東南西北空立體通道體系和空鐵水公口岸體系,門戶樞紐地位凸顯。人文交流和經貿往來密切,渝廣合作走深走實。
重慶都市圈的雄心并非止步于此。《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重慶都市圈;到2035年,建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重慶都市圈,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雄心背后,重慶都市圈底氣何來?《規劃》顯示,近年來,重慶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體化程度持續提高,已具備培育形成現代化重慶都市圈的基礎條件。
重慶大學地方政府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陳升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相比其他國家級都市圈,重慶都市圈是目前唯一個獲批的直轄市都市圈。鑒于我國行政區劃和行政架構的特殊性,行政級別不同對轄區資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產生重要影響。就這個角度而言,相比其他都市圈中心城市,作為直轄市的重慶資源要素配置能力無疑更強。
首個直轄市都市圈出現重慶都市圈能帶來什么
《規劃》于此時公布并不意外。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將加快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出臺長株潭、西安、重慶等新一批都市圈規劃。
其中,長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規劃已分別于今年2月、3月出臺。在更早之前,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規劃已相繼獲得國家層面批復并予以公布。
“沒有出臺發展規劃,或者發展規劃尚未獲得國家層面批復的都市圈并非發展程度就低。”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推動都市圈發展建設主要有三大力量,分別來自于市場層面、政府層面、社會層面。在不同發展階段,推動都市圈發展的三個層面力量強弱有所不同。
曲建提醒,在三方推動力量中,市場力量起到決定性作用。都市圈發展取決于市場力量,并非政府層面的發展規劃。政府層面出臺行政規劃是因為隨著市場力量發展,都市圈向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跨市域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跨市域產業合作開展等。
作為首個公布發展規劃的直轄市都市圈,重慶都市圈能帶來什么?《規劃》提到,推動重慶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深入推動川渝合作,引領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全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復旦大學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周偉林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進一步分析:“成都、重慶兩地距離近300公里,各自輻射半徑約150公里,兩城經濟腹地沒有明顯重合。當下,兩城正與周邊城市、農村建立密切關系,若成都、重慶能夠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可以順勢崛起。”
將目光置于全國,在陳升看來,推動重慶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充分發揮重慶在推進西部大開發中的支撐作用,有利于充分發揮重慶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帶動作用,有利于充分發揮重慶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的示范作用。
開展跨區域協同創新發展重慶都市圈哪些短板待補
值得注意的是,重慶都市圈前景雖好,發展仍面臨多重考驗。
《規劃》提到,重慶都市圈整體實力、空間布局、同城化水平等與國內外成熟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基礎設施、協同創新、公共服務等領域還有不少短板需要加快補齊,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和常態化協商機制尚未形成。
重慶都市圈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渝中區等21個區和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全域納入重慶都市圈規劃范圍,成為目前全國唯一全域納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級市。這也成為《規劃》一大亮點。
作為重慶都市圈中的唯一四川省地級市,《規劃》中涉及廣安內容頗多。
以優化重慶都市圈發展布局為例,《規劃》要求,用好渝西高鐵、襄渝鐵路,研究論證重慶渝北至四川廣安的鐵路項目,支持廣安市加快與重慶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著力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支持四川省華鎣市、鄰水縣、武勝縣、岳池縣開展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創建;合(川)廣(安)長(壽)協同發展區,發揮交通區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比較優勢,重點加強產業、交通、生態、公共服務等領域合作,協同完善政策標準體系,探索建立招商引資協同推介機制和土地指標、土地儲備統一管理機制。
“《規劃》直接點名廣安的重大事項有56處,間接涉及82處,這也是廣安撤地設市以來得到國家、省級規劃支持事項最多的一次。”廣安市發改委主任包永紅介紹。
據了解,重慶都市圈成為繼南京都市圈之后第二個跨省級行政區的都市圈。在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看來,跨行政區合作是推動經濟區建設發展的難點,將廣安納入重慶都市圈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推動川渝合作。目前,在廣安鄰水和重慶渝北合作的川渝高竹新區在管理、利益分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上都有很好的進展。
通過走訪調研,陳升也發現,盡管川渝相鄰,兩地在體制機制上還是存在較大差別的。以納入重慶都市圈規劃范圍的四川省廣安市為例,在行政級別上與之相當的是相鄰的重慶市渝北區。不過相比渝北區,地級市廣安市擁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更多,如立法權、城市規劃等。這意味著兩地后續開展合作過程中,由于雙方權限的不同,溝通、協調成本會相應增加。
記者注意到,關于建立政策協同機制,《規劃》提出,重慶四川兩省市協同向重慶都市圈內區(市、縣)政府適度下放省(市)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積極探索研究重慶都市圈有關地方性法規,推動重慶都市圈內跨省市干部人才雙向交流,促進各區域板塊加強合作。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8月29日 第02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