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圖為南沙大橋全景。
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等重大戰略。
以重大戰略為引領,各區域立足自身比較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個個增長極、一塊塊創新地、一處處示范區,為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城市群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作為資源要素集聚地和創新活動主要承載區,城市群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構建新發展格局主力軍中的排頭兵、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實施。10年來,“19+2”城市群主體形態更加定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目前,19個城市群集聚了全國70%以上的人口和80%以上的經濟總量,已經成為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平臺。
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高端要素持續集聚,發展為提升我國全球資源配置力的主要載體;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逐漸成長為中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城市群承載和集聚能力不斷增強;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還需培育發展。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是新時代賦予長三角的重要使命之一。
對于長三角而言,G60科創走廊是一塊“試驗田”,很多創新項目在這里試驗成功。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策源地,上海松江成為科創驅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鮮活樣本。
早在2007年8月23日,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間考察松江時提出,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與長三角周邊城市的分工合作,不斷提升產業能級和水平。這席話成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謀劃建設的指路明燈。
如今,松江已從1.0時代的“一廊九區”、2.0時代的滬嘉杭,發展為3.0時代的“一廊一核多城”;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達2306家,是“十二五”末的4.9倍;制造業稅收替代房地產占主導地位,地方財政收入“十三五”年均增長12.4%,實現連續75個月逆勢正增長。
未來如何續寫高質量發展的科創新奇跡?在2022年8月24日舉行的中共上海市松江區第六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上海市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用“三個效應”進行了展望:要激發科創驅動“渦輪增壓效應”,加快建設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要催生科創“蝶變效應”,加快建設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要放大高鐵時代“同城效應”,加快建設以“松江樞紐”為戰略支撐的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
現代化都市圈建設進程加快
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都市圈則是城市群的核心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指出,要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合作,形成東北地區協同開放合力。
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截至目前,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相繼獲得批復。厚望如山,催人奮進。放眼全國,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已結出豐碩果實。
創新驅動,催生發展動力。西安都市圈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加快“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建設,圍繞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構建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科技創新系統大平臺。伴隨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源源不斷地聚集,大批重大產業項目和科創企業落地并快速崛起。
產業協同,集聚發展動能。福州都市圈依托閩侯青口汽車工業園區、莆田涵江高新區、寧德蕉城三嶼工業區、南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組織東南汽車、奔馳、云度、上汽集團(寧德)、福耀玻璃、萬潤新能源、寧德時代電機等龍頭企業抱團發展,合力打造千億元級乘用車產業集群。
交通先行,筑牢發展紐帶。南京都市圈“8+2”成員城市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優化都市圈公路網絡、強化重大樞紐建設,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南京都市圈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線寧句城際建成通車,寧句同城化邁出實質性步伐。隨著寧揚、寧馬和寧滁3條軌道交通項目開工建設,南京都市圈“一日生活圈”“一小時通勤圈”正加速形成。
民生優先,提升發展質感。成都都市圈相關成員城市發布《成德眉資同城便捷生活十大行動》,實現婚姻登記跨市通辦、養老機構等級互認、圖書通借通還;學校結對共建,優質教育資源服務范圍不斷擴大;發布成德眉資住房公積金同城化貸款異地使用政策,率先探索破解住房公積金跨城市融通的制度障礙。
綠色生態,釋放發展紅利。杭州都市圈全面深化千島湖、新安江上游流域和浦陽江流域水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完善杭州市與湖州市、嘉興市、紹興市跨界水質斷面檢測機制,18個跨行政區河流交接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提高到100%;完善浦陽江流域(紹興諸暨—杭州蕭山)水環境補償機制實施方案;建立杭州都市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縣城建設步穩蹄疾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指出,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縣城建設步穩蹄疾。源自縣域改革實踐的“晉江經驗”成為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想武器和制勝法寶,曾經的“中國第一座農民城”浙江龍港實現了“全國首個鎮改市”的歷史性跨越,產業強縣江蘇昆山2021年人均GDP約為22.69萬元,“煙花之鄉”湖南瀏陽貢獻了全球半數煙花……縣城蓬勃發展的壯美畫卷徐徐鋪展。
“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國更宜多發展中小城市及城鎮。”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晉江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10年成就輝煌。從2012年到2021年,晉江GDP從1119.7億元增長到2986.4億元;規上工業產值超6900億元,跑出了年均增長450億元的“晉江速度”;高新企業保有量從67家增加到409家,今年預計突破55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從14.9億元增長到44.6億元,獲批國家創新型縣。
晉江只是我國縣域發展蒸蒸日上的一個縮影。
截至2021年底,我國1472個縣的縣城常住人口約為1.6億人,39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約為0.9億人,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縣及縣級市數量占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約65%。推進縣城建設,有利于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
1984年,浙江省溫州市龍港鎮率先推動小城鎮建設試點;2014年,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建制鎮,龍港積極探索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新型設市模式,開啟了“以城促鄉”的試點探索;2019年,龍港成為全國首個“鎮改市”,肩負起中國新型城鎮化改革策源地的重任,從改革、產業、民生等方面入手,向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全面靠近。
尤其是撤鎮設市改革的3年,龍港勇擔改革探路使命,交出了優異成績單。龍港市委書記何宗靜介紹,使命、突破、變化3個關鍵詞最能概括龍港撤鎮設市改革3年的成績單。3年來,龍港始終不忘改革使命,扛起“打造基層治理樣板區”責任;突破“小城市”印象,開拓創新驅動的“筑巢引鳳”,實現資源要素高效配置;改而求變,聚力推動產業提效、城市提質、民生提檔,新型城鎮化“龍港樣板”雛形已現。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的目標。7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要求高質量完成120個縣城建設示范地區示范任務。自此,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進入快速推進階段。
“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著眼改革全局、發展大局,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9月19日 第02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