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前往長江上、中、下游調研,三次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深刻闡釋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辯證關系和戰略考量。6年多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生轉折性變化。共抓大保護不僅沒有影響發展速度,還提升了長江經濟帶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圖為5月19日,長江巫山段曲尺鄉一帶景色(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縣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
17年來的綠色發展實踐,生動詮釋著“兩山論”的深刻內涵,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已然成為各地城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滿城山水、萬象競秀,一幅新時代的綠色畫卷正在美麗中國恢弘鋪展!
新理念謀劃新發展
洱海湖畔、黃河岸邊、秦嶺深處、三江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遍及祖國大地,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讓世界讀懂美麗中國的“綠色密碼”。
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目標,還要追求生態目標、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樹立‘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強化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
201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赴安徽、上海、江蘇、福建等地考察時,多次對城市綜合整治和保護修復綠水青山、打造城市綠意空間滿足人民群眾生態需求提出了具體要求。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考察時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遼寧省考察時強調,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生態保護、環境建設、生產制造、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加快建設美麗中國。
這些論述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經濟發展關系的深邃思考,并為各地踐行“兩山論”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行動方向。
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無數實踐教訓證明“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的老路難以為繼。騰籠換鳥、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自然成為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人色彩。
去黑增綠促轉型,金沙江畔飄果香。從“黑色產業”變“綠色產業”,從曾經以煤為生的重點產煤縣轉型為依托芒果致富的生態產業縣,云南省華坪縣通過實施林業生態扶貧、石漠化綜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工程,闖出了一條“礦業轉型、礦山轉綠、礦企轉行、礦工轉崗”的“四轉”新模式,實現了生態環境修復、環境質量提升和群眾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環。
生態修復出實效,山海相連展新顏。從“生態傷疤”到“綠水青山”,從昔日44座粉塵彌漫的采石場到今日畫梁雕棟的華夏城,山東省威海市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多資本融合”的模式,對龍山區域開展生態修復治理,持續開展礦坑生態修復和旅游景區建設,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礦坑變青山、青山變金山”的實踐之路。
吹沙走浪行千里,黃河兩岸終染綠。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從昔日風吹一片黃到如今滿地蔥蘢的綠色奇跡,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探索出的“庫布齊治沙模式”,守護住了祖國北疆的生態安全屏障,實現了幾代人黃河變綠、家園變美的夙愿,成為山水林田河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生動實踐,并為世界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個個案例印證著“兩山論”持久的生命力、強大的引領力,堅定了中國人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據《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布的數據,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7.5%,比2015年上升6.3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上升到84.9%,比2015年上升18.9個百分點……
一個個數據足以說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成效,今后我們要持續加快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進綠色城市建設。
守得青山變金山
在黨中央的帶動和全國各地的努力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逐漸拓寬,轉化形式日益多樣。
浙江省委黨校省情研究中心、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姚連營表示:“‘兩山論’轉化在城市區域與農村遵循著不同的邏輯。在農村地區主要是利用綠水青山的生態資源,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而在城市,自然資源和空間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往往已經比較充分,需要更多考慮的是轉化模式的創新,甚至是‘逆向轉化’‘循環轉化’。”
自2017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共命名了8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培育打造了一批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樣本,初步探索形成了“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綠色資本”4種轉化路徑和生態修復、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生態+”復合產業、生態市場、生態金融、生態補償等8種轉化模式。
在生態經濟發達的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通過創新發展綠色金融,一方面不斷改善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的融資環境,另一方面拓寬融資渠道助力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助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創新金融產品,服務“綠色產業”的鮮活案例;
在產業基礎較好、創新要素集聚的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等地區,通過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三產融合,形成“一產接二連三”的互動型、融合型綠色高質量發展模式,提供了延伸產業鏈條,促進業態融合可借鑒、可參考的典型經驗;
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湖南省郴州市資興市等地區圍繞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通過生態購買、贖買、補償以及生態公益就業,探索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實現保護者受益,形成了良好的可推廣可借鑒的實踐經驗……一大批踐行“兩山論”樣板在祖國大地落地生根,同時各地“兩山論”轉化制度也不斷創新發展。
近年來,廣東省深圳市率先開展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和任期生態審計試點,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綠色政績觀”;率先成立環境資源法庭,環境資源案件實行集中管轄;率先試點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以市場化、法治化途徑解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問題,通過一系列的創新舉措,為推動“兩山論”轉化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綠色城市人民建
逐“綠”前行,一路光明。未來城市建設對“綠色”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城市居民的重要民生需求。
“微改造、小更新,小擴容、大提質”。游憩健身、自然觀景,城市綠道串起美好生活;推門見綠、抬頭賞景,口袋公園“扮靚”城市微空間;綠色建筑、要素聚集,生態沿廊匯聚城市會客廳……
一個個城市生態建設實例,帶給人民群眾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同時,綠色理念也深入人心,成為了人民群眾實踐中的自覺行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是治沙造林事業的模范代表,40多年堅持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創造出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新發展模式,為徹底改變毛烏素沙漠南緣“沙進人退”惡劣環境作出杰出貢獻。
“中華水塔”守望者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老人多杰,22年堅守在青海澤曲河畔700多公頃的草場濕地上,拾撿垃圾、生態巡護、保護鳥類;為濕地建上圍欄、自費修建3座觀景平臺、用相機記錄濕地每年的變化,守護一方生態。在他的帶領下,金灘鳥島已經成為村里的“自然保護區”,500多位村民成為環保志愿者。
如今,環保志愿者中年輕人的身影越來越多,他們借助網絡平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兩山”理念進行宣傳,并記錄下他們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志愿活動的身影。
山水之間,即為美麗中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們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共筑生態文明之基;不斷探索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的現實路徑;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為實現綠色發展保駕護航,一定能匯聚起更加磅礴的時代偉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家。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9月26日 第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