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到,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把擴大內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有序銜接起來,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新型城鎮化動力強勁
近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力有序推進,逐步成為擴大內需的主要動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1425萬人,比2020年末增加1205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9835萬人,減少115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比2020年末提高0.83個百分點。
城鎮化是拉動有效投資的倍增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張飛援引相關研究表示,城鎮化對投資需求具有明顯的帶動效應。例如,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由此帶來了住房、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巨大投資。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一般情形下,城鎮化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將直接帶動人均資本存量增加1.3%;城鎮化率進入60%之后,每提升1個百分點,直接帶動人均資本存量增加至3.5%,此帶動效應約為城鎮化率50%至60%階段(只有1.7%)的2倍多。
城鎮化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加速器。張飛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城鎮化伴隨中等收入群體的快速增長,形成促進消費的重要載體。相關研究顯示,中等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相對于高收入群體更高、消費能力相對于低收入群體更強,中等收入群體既有消費愿望又有消費能力,同時消費又較為成熟和理性。
“我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城鎮化不僅拉動消費規模的增長,而且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張飛預計,到2025年,我國居民人均服務型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將由2021年的44.2%提升至約50%,開始進入服務型消費新時代。
“我國還有大量農業人口待轉移,無論是土地城鎮化,還是身份城鎮化,都可以使農民獲得更多的土地收益,釋放更大的購買力。此外,在建材、家具、家電、汽車消費等方面,農村都有龐大的開發潛力。”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說。
為擴大內需提供重要支撐城鎮化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十三五”時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城市群規劃全面實施,城市群集聚人口和經濟作用持續顯現,19個城市群承載了我國75%以上的城鎮人口、貢獻了8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
不過也應清楚看到,為擴大內需提供重要支撐,新型城鎮化仍有諸多短板待補。張飛提醒,戶籍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2021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6.7%,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8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今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在撰文中提到,當前的戶籍制度對流動人口的消費需求形成一定的制約,主要是因為流動人口沒有穩定的收入增長的預期,一些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仍然準備未來返回老家。
陸銘還提到,對于農村戶籍的人口而言,社會保障往往依靠農村的農保,在城鎮地區沒有擁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在耐用消費品和服務消費方面,由于對所在城市的融入感不夠,流動人口在這兩種消費上的制約也非常明顯。因此,有必要通過推進市民化進程來釋放潛在的消費需求。
中等收入群體在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張飛援引相關數據表示,2021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7.9%,明顯低于發達國家。作為城鎮消費的主體,中等收入群體占比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
“此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張飛提到,近年來,我國城鄉差距持續縮小,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為2.5倍,比2012年下降0.38倍,但如果算上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實際差距可能更大。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如何把擴大內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有序銜接起來?“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把城市人從城里放出去,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真正消除城鄉差別。”彭澎說。
“應加快實現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在張飛看來,實現農民工群體的市民化,不僅能有效提升城鎮化的發展品質,還可成為推動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為此,要促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將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各級政府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范圍。對招用農民工較多的企業,地方政府可以出臺政策鼓勵支持企業在依法取得的土地上建設農民工宿舍。
同時,張飛建議,鼓勵農民工流入地針對農民工群體開展專業化培訓,加快推進農民工在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融入當地社會,努力實現農民工“上崗有培訓、勞動有合同、子女有教育、生活有改善、政治有參與、維權有渠道、生活有尊嚴”,促進農民工及其家屬實現“個人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
今年7月,由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到,堅持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穩妥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配套政策體系,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
記者注意到,目前,越來越多城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通過取消落戶限制、降低社保繳納年限、實施城市間社保繳納年限累計互認政策等方式放寬放開落戶條件,進一步提高落戶便捷程度。但不可否認,落戶隱形門檻依然存在。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綱要》要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經常居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提高市民化質量。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相關政策。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建立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體系,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
此外,關于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綱要》提到,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城市群建設,完善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協調布局、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享、生態共建環境共治。依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培育發展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嚴控中心城市規模無序擴張。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業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12月19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