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信心謀發展,砥礪奮進譜新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后,各地于近日陸續召開經濟工作會議,謀劃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
根據會議內容,2023年中央部署將如何在地方落地?地方又有哪些突破路徑?中國城市報記者進行了相關梳理和采訪。
關鍵詞1:穩增長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吉林省表示,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在提高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
山東省提出,要抓好重大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當前,山東各地項目建設進入年終沖刺階段,重大項目落地提速,持續發揮對穩經濟大盤的關鍵作用。
湖北省強調,必須把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千方百計穩消費、穩投資、穩外貿,保持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
穩增長從何而來?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穩增長抓手主要是拉動消費和增加地方財政有效投資,以投資撬動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多舉措增強消費者信心,活躍消費市場。
盤和林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不同區域穩增長的抓手也不盡相同。長三角、珠三角穩增長抓手多來自制造業,例如電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輕紡制造業等。大城市更偏向以消費驅動穩增長,常見方式有發放消費券、提升城市社保福利等。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穩增長的主要抓手仍然是“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和出口。
“三駕馬車”如何跑起來?宋向清認為,擴投資的重點是強化新能源、新基建、交通、水利、通訊、電網改造等項目實物工作量的提升,改善和優化全社會營商環境,增強實體經濟參與高水平國際市場的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促消費的重點是積極培育消費新熱點,積極創新消費新場景,增強消費者體驗感,充分激發居民尤其是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活力;穩外貿的重點是拿出真金白銀支持企業出海搶訂單、拓市場,保常量,擴增量,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性進出口展會,廣開國際市場營銷渠道,實現進出口和國際投資的良性循環。
在宋向清看來,外向型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實現穩增長,可大力度、高強度推進出口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抓住中國制造在海外已經形成的良好口碑效應,重點打造提升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和附加值,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內陸省份要將促增長重點放在適度超前的基建投資上,通過財政對交通、水利等投資提高經濟增長預期,為逆周期經濟調節提供預算和投資支持。
關鍵詞2:擴內需多措并舉恢復和擴大消費
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大變量,也是最具潛力的增量,因此恢復和擴大消費被寄予厚望。多地明確提出從增加收入、改善消費條件和創新消費場景等方面,在政策和場景方面釋放消費潛力。
河南省明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調整影響消費的限制性措施,激活房地產市場,鼓勵新能源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和服務消費,增強消費能力。
甘肅省提出,要以釋放消費潛力為經濟發展賦能。推動消費擴容提質升級,充分釋放消費潛力;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不斷提升消費能力;發揮重點地區帶動作用,著力增強消費動力;推動文旅消費快速恢復,有效激發消費活力。
吉林省要求,千方百計擴大內需,全力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推進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吉化120萬噸乙烯、中車松原新能源產業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加大刺激和加強引導各類消費,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增加消費供給,充分釋放消費潛力。
宋向清認為,地方提出擴大有效需求和有效投資,大力促進消費市場擴容和消費質量提升,必要且及時,科學且準確,是有效應對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經濟發展新形勢新需要的必要手段。
“這些做法有利于通過穩定基礎設施投資、工業項目投資、新基建和房地產開發投資等,全力擴大產業鏈供應鏈產能提高和效能提升;有利于地方政府通過投資和消費政策激勵,有效帶動資本市場回暖,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全方位多層次增加全社會需求,恢復和擴大市場消費。”宋向清評價說。
與此同時,宋向清提醒,恢復和擴大消費仍面臨不少挑戰。三年來,疫情給地方經濟社會運行帶來沖擊,居民收入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受到不同程度沖擊,需要一定時間和精力修復。同時,不少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發展預期偏弱,信心不足。
宋向清建議,2023年擴投資、促消費的首要任務是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擴大內需,實體經濟才有擴投資上規模的動力,既是讓資本增強市場投放信心的基礎,又是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前提。
盤和林向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地方恢復和擴大消費既要專注于消費存量,也要注意引導產生消費增量,不能局限在有限的范圍內,要突出新消費、新需求發展的重要性。另外,需要注意,消費的前提是收入,提升收入、增加就業率是提振消費的關鍵手段。”
近段時間,宏觀政策朝著擴內需、促消費的方向持續加碼。就在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未來一段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提出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具體政策舉措,進一步提升內需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關鍵詞3:強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記者注意到,多地召開的地方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發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山東省要求,聚焦“十強產業”,高水平謀劃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突出發展先進制造業,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強力突破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要深化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加快促進數字化綠色化,縱深推進數字賦能,強力推進綠色轉型。
重慶市明確,要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謀劃實施制造業提質增效行動,大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大力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貴州省提出,加快建設富有貴州特色、在國家產業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升級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不斷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堅持存量整頓、增量規范,做到資源嚴格開發、高效利用。圍繞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大力推進旅游產業提質增效,讓優勢更優、強勢更強。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意義重大。在宋向清看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載體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發展的方向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實現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重中之重,是發現并彌補中國制造業相對于世界先進制造業和人類未來發展大趨勢要求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因此,宋向清認為,地方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發力于制造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應用研究能力的提高,發力于尖端創造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發力于資源有效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發力于信息化和數字經濟增長能力的提高。
宋向清指出,地方政府要立足本地實際,尤其是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稟賦和生產要素,著眼于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和發展大局,圍繞實體經濟法人治理機制和供給結構進行深化改革,在基礎理論、自主創新、資源配置和數字經濟等方面下大投注、花大力氣、盡大能耐,以促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高階建立和持久支撐。
在盤和林看來,地方政府引入外部企業,要繼續采取招商引資的方式,引入鏈主企業,以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向本區域轉移,形成包含多條產業鏈供應鏈的制造業生態鏈條,才能壯大本地的制造業,才能完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各地也要發揮自身產業鏈的長板,以長板產業為核心去吸引企業、產業進入。
《 中國城市報 》( 2023年01月02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