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示范區”“建設國家未來產業孵化試驗區”“打造航天高端裝備未來產業科技園”……未來產業成為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高頻詞。據統計,有超半數省份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未來產業進行了前瞻謀劃。
受訪專家認為,未來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各地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應尊重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規律,科學研判和布局,謹防不顧本地實際,盲目跟風、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復建設。
過半數省份布局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創新而形成的產業,是面向未來并決定產業競爭力和區域競爭實力的前瞻性產業,是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技術的前沿性、需求的突破性、影響的顛覆性、價值的戰略性、前景的爆發性,是未來產業的顯著特征。
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早已進入國家視野?!笆奈濉币巹澗V要提出,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在部委層面,2022年11月,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文批復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及培育名單,9個省份的11家未來產業科技園進入名單。空天科技、未來能源與智能機器人、未來網絡等10家作為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作為建設試點培育。
在省級層面,目前已有上海、天津、重慶、江蘇、吉林、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海南、陜西、甘肅、浙江、四川、黑龍江等全國超半數省份在部署今年重點工作或未來5年工作時,明確提及未來產業。
在城市層面,多城出臺相關意見規劃,量化未來產業發展目標。武漢提出,到2025年在未來產業領域培育1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南京明確,到2025年未來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以上;成都表示,瞄準中長期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方向,培育發展區塊鏈、第三代互聯網(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到2025年打造一批全市未來產業的突破口和增長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當前,我國未來產業發展尚處于孕育孵化階段,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科技尚處在爆發前夜,未來產業總體布局呈現出百花齊放、競相爭先的狀態。
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歷史經驗證明,占領科技創新前沿,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是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布局下一個10年乃至20年、30年可能迸發的未來產業。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未來產業將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未來健康、未來教育、未來能源、未來智能、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都是未來產業的主導方向。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必須在技術超前攻關的基礎上,搭建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因此未來產業有望成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就地方經濟發展而言,宋向清認為,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有利于打造一批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硬核成果、創新企業和領軍人才,有利于建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有利于增強地方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率,進一步提高產業集群和鏈條的全市場競爭力和未來產品變現力。
劉向東向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未來產業是引領重大變革的前沿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而形成的新興產業,是引領新供給走在市場需求曲線前面的新領域新賽道,對地區或城市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形成接續產業,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增創發展新優勢具有重要戰略和現實意義?!?/p>
談及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宋向清分析,未來產業代表著未來科技發展方向,是推動和引領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得益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未來產業很大可能在技術研發基礎雄厚、經濟發達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和福建等地崛起,并逐步由東向西梯度推進。
“在空間上,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將率先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趨勢上,類腦芯片、智能計算、柔性電子、量子信息、6G技術、新型儲能、空天利用等將成為地方優先布局培育的關鍵領域;在形態上,城市未來產業園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將成為更受資本青睞的投資方向?!彼蜗蚯逶诮邮苤袊鞘袌笥浾卟稍L時分析。
資金或成最大瓶頸
在看到未來產業廣闊前景和良好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應看到其面臨的堵點、痛點和難點。
劉向東認為,地區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面臨著各自的難題,包括是否有原創性技術源頭,是否有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是否有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的載體平臺,推動未來產業發展壯大的體制機制是否完善,是否有足夠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撐等。
“其中,資金問題或是未來產業發展面臨的的最大難題?!痹谒蜗蚯蹇磥?,這集中表現在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需要龐大的研發投入,大多數民間資本對此望而生畏。同時,受減稅降費政策、房地產市場降溫等因素影響,部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承壓,難以負擔這部分投入資金。
資金支持是推動未來產業不斷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重要保障。記者注意到,不少城市已在積極探索多樣化、專業化的金融支持未來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
例如,南京市統籌市級相關財政專項資金,發揮政府投資基金的引導撬動作用,適當提高未來產業風險容忍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共同推動產業、項目和資本高效對接,支持未來產業創新企業上市融資。
又如,合肥市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以政府投資基金為主,配合財政金融產品,通過市屬基金管理平臺的運營,起到引導、助力產業投資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建立“引導性股權投資+社會化投資+天使投資+投資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通過國有資本引導社會資本和實施資本市場有序退出,國有資本實現保值增值后投向下一個產業,形成了創新資本生成能力。
“除了資金難題亟待解決外,地方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還需要一大批具有戰略眼光、思維敏銳且具有奉獻精神的專業研發團隊,尤其是我國目前還缺乏發展未來產業必不可少的戰略科學家。此外,基礎設施尤其是應用場景的逐階打造,也離不開技術資金和團隊支撐?!彼蜗蚯逭f。
謹防低水平重復建設
未來產業不是空中閣樓,而是要建立在已有的產業基礎之上。正如生物學家、科學記者克里斯緹安·施瓦格爾在《未來生機》一書中所描述的,未來該如何發展,取決于目前已存在的跡象。
劉向東提醒,各地發展未來產業首先要尊重科技驅動產業發展的規律,科學作出研判和布局,謹防脫離發展實際一哄而上,也避免形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同時,注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結合科技資源稟賦和產業配套基礎,以小切口瞄準有潛力的未來方向加以重點培育,謹防鋪攤子、廣撒網,陷入高投入低產出的成本黑洞?!眲⑾驏|說。
宋向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各地一定要立足本地產業特征,發展具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的先導性未來產業,重點打造未來產業屬地競爭優勢?!?/p>
如何做好未來產業“選擇題”,已有城市提供了解題思路。上海市根據浦東、寶山、閔行、金山、奉賢等不同區域的產業基礎,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細分領域作出部署;深圳市依托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發力合成生物、區塊鏈、空天技術、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等產業;浙江省發揮數字經濟優勢,提出打造“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的目標任務。
未來產業確定之后,下一步就是培育與發展。地方如何將美好藍圖變為現實呢?劉向東建議,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謹防政府一廂情愿、越俎代庖。同時,注意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創新生態,以免亂幫忙和幫倒忙,切實促成各方形成合力,統籌解決好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 中國城市報 》( 2023年02月20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