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迎來新進展!
近日,國務院批復《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示范區規劃、建設、治理提供了基本依據。
這是國務院批復的我國首個跨省域法定國土空間規劃;是我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形成后,首個由國務院批復的地方性國土空間規劃;是黨的二十大以后,我國首個由國務院批復實施的國土空間規劃。
全國首個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獲批
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三省一市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建設由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組成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規劃》顯示,示范區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以下簡稱兩區一縣)全域,約2413平方公里。先行啟動區規劃范圍包括金澤、朱家角、黎里、西塘、姚莊五個鎮全域,約660平方公里。
《規劃》還將緊鄰示范區邊界需要統一規劃研究的三個區域作為規劃協調區,約486平方公里,包括虹橋主城片區除青浦區以外的區域,嘉興市秀洲區的王江涇鎮和油車港鎮,昆山市的淀山湖鎮、錦溪鎮和周莊鎮。
對此,參與編制《規劃》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首席設計師劉迪解釋說,增設規劃協調區是為了劃定一個完整的地理邊界。例如,淀山湖只有一半的區域在示范區范圍內,而在示范區的空間布局上,將以最優質的淀山湖、元蕩及周邊湖蕩為主體構建生態綠心,為此把淀山湖涉及的在示范區之外的錦溪、周莊、淀山湖三鎮納入協調區,統一標準規劃。
談及《規劃》的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規劃》除了強調對空間要素的底線約束外,還強調對空間協作的發展引導。
談及《規劃》獲批的意義,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邵帥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國內首個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的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規劃》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依據。
邵帥介紹,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的區域行政分割一度造成了“以鄰為壑”的治理格局,導致行政區域間由于地方利益沖突而形成的矛盾難以有效調和,甚至會引發產業同構、惡性競爭、污染轉移等問題。《規劃》獲批,意味著長三角地區自此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環境協同治理等方面有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推進跨區域一體化空間協同治理;聚焦三地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共同建設太浦河、京杭運河清水綠廊,統一示范區環保排放標準……《規劃》提及的這些方案對于深入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將為國內其他地區編制、實施區域性國土空間規劃積累寶貴經驗。”邵帥說。
據自然資源部消息,當前,圍繞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重要區域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審批在提速: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黃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在加快推進,京津冀國土空間規劃正抓緊完善。
建設用地減量嚴控開發強度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要求,落實示范區建設用地“負增長”總體要求。至2035年,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國土空間開發強度33.3%。資料顯示,2020年示范區現狀建設用地面積為819.3平方公里。這意味著2023年示范區規劃建設用地要實現減量15.7平方公里。
國務院在批復中也明確表示,要嚴守《規劃》確定的“三區三線”等國土空間管控底線,聚焦生態綠色一體化,把生態保護好,不搞大開發,切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防止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嚴禁隨意撤并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嚴禁違規興建政府性樓堂館所。
在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張玉鑫看來,這和平時做以城市建設為主的城區規劃模式完全不一樣,轉變了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土地增量規模擴張“攤大餅”的傳統觀念發展模式。靠創新驅動實現綠色發展,這是一體化示范區核心要義。
邵帥向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建設用地的增長方式會直接改變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如何通過合理規劃建設用地來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應是國土空間規劃考慮與統籌的重要內容。”
邵帥認為,國土空間規劃應按照騰籠換鳥、減量提質、協同發展的思路,推進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合理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量和開發強度,加快盤活土地資源存量,積極嘗試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出讓等多樣化供地方式,探索具有靈活性的混合用地政策,從而引導產業鏈上的綠色低碳企業入駐,實現以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目的。
《規劃》提出,示范區將全面落實“雙碳”戰略要求。著力擴大藍綠空間,實現“優藍擴綠”,到2035年,示范區藍綠空間占比不低于66%,河湖水面率由20.3%提升至20.61%,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控制在0.22噸標準煤以下,同時拓展生態碳匯空間,提升碳匯能力。
“事實上,我國近年來已經有超大城市在做減量規劃,如北京、上海等。這些城市通過嚴格落實建設用地標準、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資源、建立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機制等舉措,取得建設用地減量、發展成色不減的成效。”陳耀介紹說。
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
《規劃》提出,示范區將是一個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的地區。推動區域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共建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產業體系。構建長三角最具活力的創新極核,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提供先行示范。至203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
在邵帥看來,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是推動示范區建設的基本要求。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是釋放生態綠色一體化紅利、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目前,示范區經過幾年的建設,即將建成投運的華為青浦研發中心,已經開工建設的西岑科創中心、吳江高鐵科創新城、祥符蕩創新中心,這些都為示范區產業鏈和創新鏈共進提供了有效支撐。
不過,也有受訪專家提醒,長三角地區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契合度仍然有待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的潛力尚未完全發揮。
如何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邵帥建議,要在長三角地區遵循“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的原則,運用創新網絡的內在關聯和產業發展的上下游關系,建構富有創新力的產業鏈,根據產業鏈布局增進創新策源能力,不斷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
“示范區尤其需要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跨區域協同,依托創新鏈培植提升產業鏈的發展能級,加快高端產業對低端產業的淘汰替換,激發區域內部產業分工的環境正外部性。”邵帥說。
《 中國城市報 》( 2023年02月27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