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北三縣(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是河北省最大的“飛地”。三地和廊坊之間被北京、天津隔開,形成獨特的區位優勢。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此區域成為外企投資集聚新高地。資料圖為3月29日,賽銘瑞汽車零部件(廊坊)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為后視鏡底座裝配螺釘。
中新社發 朱鈺爽攝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有了最新施工圖!
近日,工信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有關部門以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編制《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京津冀產業分工定位更加清晰,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新起點
產業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提到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就不得不提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全面實施階段。
談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關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前者是重大國家戰略,后者是基于國家戰略的產業謀劃,是為前者服務的制度設計。
宋向清進一步解釋,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其目的是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的基礎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而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機制,目的是通過建立更加清晰的京津冀產業分工、產業定位,實現京津冀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讓京津冀產業向高端進階、經濟向縱深發展,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宋向清說。
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個率先突破領域之一,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方案》并非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產業領域的首個制度設計。
2015年11月,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農業部、商務部聯合制定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升級轉移規劃(2015—2020年)》,對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和布局進行引導。
2016年6月,工信部與京津冀三地政府聯合編制《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進一步強化產業協同頂層設計。
經過近九年的發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成效如何?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京津冀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一“牛鼻子”,積極推動產業轉移對接、轉型升級,產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區域協作水平持續提升。
工業經濟穩中有進。2022年,京津冀地區工業增加值實現25114.4億元,是2013年的1.5倍,年均增長4.5%,占全國比重為6.3%。三地強化優質企業培育,筑牢工業穩增長壓艙石。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160家,比2013年增加了15.8%。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北京高精尖產業快速發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位推進。天津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累計達到77家,位列全國主要城市第3名。河北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制造業單位數區域占比由協同前的54.6%提升至2021年的79.3%。
協同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京津冀三地企業累計在京津冀區域互設分、子公司超過9萬戶。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市電力裝備集群入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跨區域產業鏈協同逐步強化。
新目標
產業分工定位更清晰
《方案》明確,到2025年,京津冀產業分工定位更加清晰,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協同創新實現新突破,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培育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優勢產業鏈,協同機制更加健全,產業協同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對京津冀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宋向清對此目標表示樂觀:“由于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中國有資本占比相對較高,企業體量相對更大,以中關村為樞紐的創新機制和平臺更加高端。因此,立足建立現代企業法人治理機制,通過創新引領、轉型強基、升級賦能,有望締造一個產業協同機制更加健全,產業協同發展水平更加高企,高質量發展支撐力更加凸顯的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新體系。”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自2015年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北京重點發展高精尖產業,河北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天津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水平持續提升。隨著新的目標任務提出,京津冀三地將進一步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尤其是細化以及打通企業產業配套的“最后一公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
在宋向清看來,協同創新是實現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取得新突破的核心因素,轉型升級是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取得新成效的關鍵因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完善程度、競爭力強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和質量,以及優勢產業鏈供應鏈的領先性也是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協調推動京津冀三地聚焦產業協同發展,加快推動八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即優化區域產業分工和生產力布局、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增強區域產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協同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推動質量品牌標準一體化建設、培育壯大優質企業群體、深化產業高水平開放合作。
新突破
著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未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前景雖好,但仍存挑戰。
“京津冀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產業發展高地,也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至關重要的戰略支撐。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確實面臨諸多挑戰。”宋向清說。
在宋向清看來,首先,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需要構建一個更加合理的產業結構體系,避免重復投資、重復建設,要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銜接,持續根據市場變化優化投資配比、產能配比。尤其是要加大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未來打造堅實的產業基礎、市場基礎。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取得標志性成果,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區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00多家,占全國比重達到12%。
“同時,京津冀要扎實推進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產業協同發展中的區域分工,避免各自為政、各行其是;要通過空間布局優化強化產業發展的協同性,提高鏈條的延伸能力,加大市場共建共享的內在動力。”宋向清說。
宋向清還建議,京津冀要構建高端智能綠色化發展體系,加大力度培育優質企業群體。對京津冀以外區域,尤其是國外,三地要開展高水平開放、大力度合作,將京津冀打造成為立足中國、服務全球的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增長極、產業協同發展示范區。
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在推進跨區域產業協作方面有無經驗借鑒?宋向清認為,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最突出的經驗是始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在協作中創新、在開放中合作。區域間各城市分工明確,把分工作為協同的前提,把協同作為分工的延伸,廣域化全天候創新協作,以求優勢互補、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未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不僅要借鑒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經驗,還要借鑒發達國家區域協同發展的先進經驗。加快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空間結構、生產力布局結構、市場結構等,著力提升產業基礎向高級化過渡,產業鏈供應鏈銜接向精細化緊固化轉變,產業創新體系向強動能高效能演化。”宋向清說。
宋向清提醒,未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在改革中一定要堅持市場化方向,創新化引領和綠色化推動,通過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市場化、創新化和綠色化,建立跨區域協同培育機制、協同創新機制、協同集成機制、協同發展機制,打造并推高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中的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母機、網絡安全、生物醫藥、機器人等重點領域的全球產業定位,讓京津冀地區成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 中國城市報 》( 2023年05月29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