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成功申報2023年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標志著西藏自治區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利用工作邁上新臺階,進入以點帶面、連片保護、輻射帶動的新階段。圖為中國傳統村落乃東區扎西曲登社區。
西藏自治區住建廳供圖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出全面系統深入闡述,發出振奮人心的號召:“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利用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我國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不僅在博物館里被集中展示,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在豐富的現實生活中,被展現和傳承。
對于城市和鄉村來說,歷史文化既是記憶,也是靈魂。立足新時代,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對延續歷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在保護中發展
在發展中保護
提起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人們首先會想到它的“紅色基因”:“三灣改編”發生地、湘贛革命根據地的核心。這里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卻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遇到了發展瓶頸。古城發展動能不足、空間環境亟待改善、青壯年人口流失……一系列“成長的煩惱”困擾著永新。
2019年,眾多建筑規劃領域的大師組建“大師工作營”,將策劃、規劃、景觀、建筑、文化、產業、運營等要素放在同一個研究平臺,通過擷取傳統營城智慧,探索出一條普通縣城實施城市更新、傳承歷史文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社區辦公樓轉換為永新古城美食文化新地標、昔日垃圾場變身網紅游客中心、廢棄的蚊香廠被改造成永新非遺文化新窗口……如今,青磚老房獲得新生,城市也尋回了久違的寧靜。
“我開始懂得欣賞這份恬靜的美,慢慢體會到了這些建筑中流淌的歷史的價值。”返鄉創業青年小史如是說。
永新的故事表明了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根脈的重要性。
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推動歷史文化保護監督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業被置于從未有的高度,受到從來沒有的重視。”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廣漢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工作者,近年來他明顯感覺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這些年來,張廣漢主持了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設計項目,是北京景山八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大運河浙江段遺產保護規劃,以及河北正定、四川閬中、遼寧沈陽等國家名城保護規劃的負責人。
張廣漢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文化不僅成為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也是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會留下歷史的脈絡和印跡,有自身的文化基因,即便是非歷史文化名城也需要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注意保護歷史文脈和文化基因。這些歷史文化基因包括城市內的歷史建筑、地下遺址、歷史街區、歷史地段,市政府應當公布保護名錄,通過規劃劃定保護范圍,確定利用方式,作為城市文化空間開放,滿足市民對文化的需求。”張廣漢說。
加大資金投入
守護歷史文脈
6月的四川閬中,活力四射。嘉陵江水繞城而過,一磚一瓦都承載夢想,一隅一景都映射歲月。
回望歷史,這里歷代均為郡、州、府、道治所,唐代詩人杜甫在這里留下了“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立足當下,這座千年古城正在文化的浸潤中,借旅游散發出醉人的芬芳。
時光倒回至1998年9月,當時閬中市人民政府出臺了內環線拓寬改造的通知,要拆除17條均位于古城核心保護區內的古街;政府鼓勵開發商來開發,并且已經進行了濱江路的拓寬改造,但這些改造破壞了古城和嘉陵江水之間的關聯。
如果不讓開發商參與,資金就沒有了著落;保護資金不到位,很多工作就難以開展。
轉機從國家設立名城保護專項資金開始。1997年,我國設立了名城保護專項資金。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會同原建設部以及國家文物局,每年各投1500萬元用于名城中歷史文化街區風貌整治和基礎設施改善,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閬中也是該專項資金的受益者。政府資金投入后帶動了私人投資,在街巷基礎設施改善上,閬中居民自己可以投資修繕自己的房屋;同時,閬中在古城保護和管理制度中規定,給予居民修繕一定獎勵補貼,雖然不多,但調動了當地人修建自己房屋的積極性。
修繕完成后,居民一方面可以自己居住,另一方面也能結合旅游的發展開展民宿或者茶館項目,增加個人收入。
“國家名城保護資金長期資助形成了良性循環,引起了地方各級領導的重視,對于名城基礎設施的改善和風貌的保護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張廣漢說。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張廣漢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份關于國家財政增加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的資金支持、助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提案。
在這份提案中,他建議,通過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帶動省級、市級財政配套資金,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建筑維護修繕工作的有序開展。通過專項資金,改善歷史文化街區的安全性和宜居性,維持當地生產生活和歷史文化的延續性。主要資助建設內容包括:歷史建筑測繪建檔、修繕、抗震加固;傳統民居建筑修繕外觀、內部成套化改造,每家每戶增加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市政基礎設施入戶改造;將空置的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增加公共服務設施等。
數字科技再賦能
古今交融向未來
城鄉的歷史不只屬于建筑物,也屬于人民。保護城鄉的文化,既要尊重它的過去、珍視它的記憶,又要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聽見它回憶起往事時的低吟。
扎西崗村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的一個小村,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四季如畫、林海蒼茫、雪山環繞,有著深厚又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藏式特色的工布傳統民居,旋律高亢嘹亮、節奏舒緩的工布牧歌,響箭、賽馬等充滿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的民俗生活……
為了保護像扎西崗村這樣歷史悠久、文化深遠的小村莊,傳承和發揚西藏特色的歷史文化,西藏自治區住建廳持續致力于發現、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的工作,大力推進傳統村落的數字化保護傳承。
西藏自治區住建廳村鎮建設處相關負責人德慶卓嘎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通過現代技術將村落的風光古跡、歷史文化、民俗生活以全景漫游、三維實景、圖片、文字、音視頻等各種數字化形式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讓遠在高山峽谷之外、向往西藏高原圣土的人們能夠身臨其境般漫游于村落之間,領略自然風光、感受歷史印記。”
數字博物館的落地不僅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了扎西崗村的傳統文化,而且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化促產業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截至目前,扎西崗村擁有家庭旅館51家、銷售土特產農戶30家、供游客租騎馬匹60余匹、租賃服飾農戶10余家,旅游業及相關產業收入達到600余萬元。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歷史遺跡在新技術的賦能下,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在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游客服務中心科技展館,運河文化愛好者杜林駐足于此,沉浸式體驗運河古與今。
他的眼前有一幅電子長畫卷,畫卷中,青綠山水的繪畫風格依次展現了八處通州盛景,還原了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筆下的通州運河山水意境;游客可與畫卷中的景物互動,尋找潛藏在其中的大鴇鳥,從而觸發畫卷中“文化寶藏”的顯現。
“這種記憶是最立體和最生動的,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歷史厚度和時間流淌。”在杜林的身后,景區內的空氣、土壤、水質、病蟲害等數據以可視化水浪的形式展示,通過流動的水粒子形態展示出大運河的變化脈絡。
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長霖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我們通過算法隨機調用圖片庫中的照片,對每一片粒子浪花的影像信息進行置換。水浪的形態則受到大運河森林公園中實時數據的擾動影響,通過粒子水浪對歷史圖片的匯聚與流動,表達大運河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文化融合’理念。”
據了解,(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智慧化景區打造了北京中軸線以東首個5A景區,建立全方位的智慧管理系統和智慧設施,提供虛實結合的游客游覽體驗;同時,建立了全流程數字化游客服務終端,深入發掘大運河文化,通過多維立體的數字運河游線來打造通州大運河文化名片。
這些生動的案例都印證了,當文化插上了“數字”的翅膀,歷史就穿越時空,向我們“走”來。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該如何為人類文明百花園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堅定有力、指引未來。
《 中國城市報 》( 2023年06月12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