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策劃打造,揚子晚報專業團隊制作的虛擬數字人形象“艾小雨”正式入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的紫牛號了,將在紫牛新聞APP講述更多雨花英烈的故事。
虛擬數字人“艾小雨”依托于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金牌講解員打造而成,“她”介紹道,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最集中的殉難地,在這里犧牲的烈士數以萬計,目前已知姓名的只有1519名,絕大部分為無名烈士。雨花英烈犧牲時很年輕,例如曉莊師范學校石俊、葉剛、郭鳳韶等十位烈士,都是當時的進步學生,年齡不足20歲,其中最小的袁咨桐烈士犧牲時年僅16歲。有70%的雨花英烈都曾接受過師范以上的高等教育。許包野是目前已知雨花英烈中學歷最高的,在德國留學期間,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施滉是清華大學最早的共產黨員,1928年,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取得了歷史碩士學位。雨花英烈中還有許多人家境富裕,例如郭綱琳就出生于江蘇句容的一個大戶人家。她在被捕入獄后給大哥的信中這樣寫道,“我不能造一點點罪惡在我的生命中”,“我不能屈服在一個無罪而加上有罪的名義下來遵從你”。像這樣年紀輕、學歷高、家境好的烈士還有很多,他們的事跡集中體現了信仰的力量,他們的偉大精神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記者了解到,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全國唯一一座綜合反映雨花英烈事跡的革命紀念館。現有主體展陳以“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生平事跡展”為主題,以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烈士遺物、照片、史料為主體,輔以場景、視頻、多媒體等多種展陳手段,集中展示了惲代英、鄧中夏、羅登賢、丁香等179位雨花英烈的生平事跡和1519位烈士姓名。
在雨花英烈中,有十多對革命伴侶,在那個充滿艱險的特殊年代譜寫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紅色戀歌。從雨花英烈的家書家信、生平事跡中也能夠深切感受到,雨花英烈是中國革命艱難歲月里無數英雄人物的縮影,他們身上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真理、頑強斗爭、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等寶貴品質,體現著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是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紅色文物、紅色歷史能夠以立體化、多層次地呈現在大眾面前,提升大眾“沉浸式”觀展體驗,讓更多年輕人深度體會紅色文化中的革命熱血。未來,“艾小雨”還將在紫牛新聞APP等數字平臺提供導覽、宣傳、公眾服務等各種類型的創新服務。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盛媛媛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