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學發展到現在,需要有一些重大的變革才能恢復它自己的活力,至于這種變革是什么樣的,我覺得只能等時代來回答,我真的不知道。”
10月18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拉開帷幕,這也是世界科幻大會第一次走進中國。在開幕式前,科幻作家劉慈欣與現場媒體一起探討了科幻創作的重要性以及中國科幻發展趨勢,同時也為年輕一代科幻作家“支招”。
劉慈欣接受采訪。主辦方供圖
這個時代需要想象力
“我們時代肯定需要科幻小說,因為我們的時代本身就是在被科技快速改變的。”談及科幻小說的重要性,劉慈欣認為,科技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而科技和想象力這兩個結合起來,就能夠描述出一種未來的圖景,以及能夠讓人類到達那些遙遠的宇宙空間。
“一位歷史學家說過,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創建文明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們能用想象力創造出我們現實中所沒有的世界。”他表示,科幻小說正是這樣一種文學題材,這個時代需要科幻小說。
劉慈欣看來,科幻這樣一個文學題材,不像別的文學題材,有國家、種族、文化、信仰的區分。盡管科幻也有這些因素,但總的來說在科幻小說里,人類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
“科幻小說中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我們都是一個整體,都生活在這個塵埃上。”劉慈欣認為,科幻文學是最能夠引起不同文化、不同種族、國家的人們共鳴的一種題材,因為它里邊所描寫的夢想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描寫的噩夢、危機也是人類要共同面對的噩夢和危機,所以它確實是一個連接起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一個橋梁。
同時,他指出,科幻和其他的文學品種一樣,有它的歷史使命,有它存在的歷史階段,即使未來技術環境和生存環境的改變,難以想象。“但是我覺得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說人類最寶貴的東西,也就是想象力會一直存在下去,這種想象力也會被某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讓大家欣賞、共享。”
至于在遙遠的未來,人類的想象力是用什么方式來表現出來,是科幻小說,還是一些更科幻的方式?劉慈欣無法預知但充滿期待。
科幻文學的變革交由時代來回答
科技帶來的神奇感為科幻作品的誕生提供了養料,但科技的飛速發展又為科幻作品創作帶來挑戰。
劉慈欣坦言,在上一部作品出版以后,自己一直在努力寫作。“作品開始寫的時候感覺很震撼,但寫到一半的時候時代就已經追上來了,自己都覺得它很無聊了,就又重新開始去寫,時間也就這么浪費過去了。”
“科幻不管變成什么樣子,最初的誕生都是建立在科學那種神奇感之上的,這種神奇感對科幻小說是十分重要的。”他指出,現在科學技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就失去了這種神奇感,至少對傳統類型的科幻小說打擊很大。
盡管現在的科幻小說作家們,都在努力用更多的表現手法,用更多的文學手法、用更多的角度來創作科幻,但目前為止劉慈欣感到效果并不理想。
“科幻文學發展到現在,需要有一些重大的變革才能恢復它自己的活力,至于這種變革是什么樣的,我覺得只能等時代來回答,我真的不知道。”劉慈欣說。
也許這也凸顯了此次世界科幻大會的意義。他認為,這個平臺能讓來自世界不同部分、不同國家的人們,包括科幻讀者和作家,充分交流、融合碰撞,融合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世界科幻文學正處于深刻變化的節點上,借此機會讓我們能夠對科幻文學未來的發展作出深刻的探討和規劃,也讓科幻文化能夠在未來有著更好的發展。”
中國科幻正朝著百花齊放的方向發展
當被問到有關中國科幻發展的問題,劉慈欣表示,中國科幻發展最良性的情況應該是百花齊放。“我認為目前中國的科幻也正在朝著這個比較良好的方向去發展,目前中國科幻的特點還是處于風格很多樣化的情況。”
他指出,中國科幻未來發展的機遇并不取決于科幻本身,也不取決于科幻作家、出版人、出版方,中國科幻發展的最大機遇就是中國發展本身。“當中國能在現在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快速發展,使這個國度充滿未來感,使它的未來更吸引人的話,那就是對科幻發展最大的一個支持和支撐。”
劉慈欣對目前中國科幻發展持樂觀態度,他認為中國科幻文學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取得快速發展,由一個邊緣存在發展到了如今擁有大量的受眾且備受關注的文學題材,而且不少作品正在走出國門。
在采訪過程中,他也對年輕一代的科幻作家提出建議。他希望,年輕作家們把自己的眼光,跳出自己生活有限的范圍,看到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
同時,現實一點,盡量不要專職寫科幻。“不然你的生活可能會面臨巨大的困難。現在的科幻市場,也能養活作家,但可能讓你生活變得吃力。這樣反而會把你的創作熱情會熄滅。最好作為一種業余愛好,等你發展到一定程度,能維持自己生活,再變成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