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區作為重慶的“母城”以及主城核心,濃縮著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華,積淀和孕育了重慶的人文底蘊,是重慶的“根”和“源”。
近年來,重慶市渝中區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結合山地城市特點,出臺“1+1+N”政策體系,有效破解多項難點問題。一次次嘗試和探索不斷實現轉化,一批批關乎民生、完善功能、助推發展的城市更新項目加速落地。
用“組合拳”打造品質煥新
渝中區給出的答案是:分類推進“留、改、拆、增、升”。“留”,即保留歷史遺產,開展 149 處文物、44 處歷史建筑保護修繕;保留風貌特色,原汁原味展現獨具特色的山地建筑內涵。“改”,即改造老舊區域,遵循“消隱患、補功能、提環境、留記憶、強管理”原則,改造老舊小區、開展老舊商圈提檔升級、改造老舊廠區和街區,保留原有的街巷格局和生活氣息。“拆”,即拆除涉及城市安全的違法建筑和危房、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筑,為城市消除隱患、騰出空間。“增”,即增加城市綠地步道、產業載體空間、地下空間利用,補齊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升”,即優化提升產業業態、空間品質、防洪防火防災能力,著力提升城市能級。這套“組合拳”,讓一幕又一幕更新提升的品質蝶變在渝中區上演。
用“連環法”解鎖空間價值

城市更新,“更”出了產業興旺——金融方面,通過對解放碑—朝天門綠色金融大道的改造提升及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成功招引大華銀行等機構入駐;文旅方面,更新提升3處歷史文化街區、9處傳統風貌區、7處山城老街區,打造了十八梯、戴家巷等一大批渝中文旅新地標;其他現代服務業方面,騰挪和提升各類空間載體,為產業集聚提供場地支撐。
城市更新,“更”出了文化繁榮——湖廣會館、城墻公園樓等一批“歷史遺珠”重現,老鼓樓衙署遺址定格千年母城記憶,白象街文物建筑群呈現百年開埠盛景,鵝嶺二廠等老舊工業片區通過融入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價值再生。
用“聚合式”組成多方合力
政府作“主導”。統籌使用中央和市級老舊小區改造、住房租賃、養老、托幼、衛生健康等專項資金,市區聯動設立城市更新專項基金。
市場當“主力”。一方面,鼓勵社會資本直接投資,推行“政府出資源、企業搞經營”的政企合伙模式;另一方面,推動國有平臺公司與社會企業合作,采取合資、共同持股等方式實施城市更新。
居民唱“主角”。按照“誰受益、誰出資”原則,引導房屋產權人以直接出資、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讓渡小區公共收益等方式,分擔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設資金成本。
例如,戴家巷由政府出資,通過微整治、微更新改善公共環境,居民自發出租或運營臨街房屋,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店,激發片區發展活力。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創新的投融資方式為渝中區的可持續更新注入了一劑“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