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創業者和投資人一定是互利互惠、綁在一條船上的關系,有些投資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要求科學家簽‘對賭協議’,但其實一款藥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贏得市場,真的不由科學家說了算。”
12月5日,2023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科創周正式啟幕。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開幕論壇上表示,中國的科創事業發展仍面臨很多壓力和挑戰,“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的科創事業還遠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新一代科創企業家是中堅力量,我相信他們創業不僅是為了發財致富,更多是為了對社會發展有所貢獻,名利只是‘副產品’。”
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長、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領軍科學家馬劍鵬教授在現場表示,科學家創業與一般商人還有所不同,“科學家自己的成果充滿自信,這是他們科研成功的關鍵。另一方面,在科學家眼里,產品不僅是產品,它是自己的心血、自己的孩子,所以科學家難以單純地站在盈利與否的角度考量一項科研成果。”在馬劍鵬看來,這種“特殊情結”有可能在科學家創業過程中導致其失敗。
“科學家創業者和投資人一定是互利互惠、綁在一條船上的關系,有些投資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要求科學家簽‘對賭協議’,但其實一款藥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贏得市場,真的不由科學家說了算。”馬劍鵬說道。
對此,陸雄文現場向國泰君安創新投資醫療健康負責人黃平發問:“我覺得‘對賭協議’確實阻礙了科創事業的發展,也影響著科學家創新的自信心,你認為呢?”
在黃平看來,創業失敗的很大因素就是團隊之間不團結、不信任,“我們暫且不談對賭失敗后是否要抵押科學家個人財產等協議細節,從宏觀來看,在創業者和投資人互相選擇以后,就要明確兩者的出發點是否一致,這不僅關乎利益,還關乎更長遠的目標。”
黃平在現場表示:“科技轉化最主要的資源就是人才。”他認為創業者的學習能力是關鍵,“從一個創意到產品,從產品到收入,從收入到利潤……不同階段,市場都對創始人的知識技能有不同要求。不可能有一套成功經驗能‘一招鮮吃遍天’,最重要的是能在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迅速學習這個階段最需要的知識。”
現在談科創,無法避開的話題就是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所有人的命運。各個技術賽道和產業賽道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僅將改變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面貌,而且會改變所有人的學習、工作、生活方式。”陸雄文說,本輪科技革命的發展,與傳統意義上的科技革命有著顯著不同,“它是多賽道并舉,相互交融、形成聚能,然后爆發。”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在現場的視頻通話時分享道:“地球上有三種不盡相同但密切相關的智能:生物界有生物智能,人類有人類智能,計算機有人工智能。生物創造人類,而人類創造了計算機。生物智能從進化中學習,人類智能中,真正重要的是互相學習,互聯網讓人類互通有無,人工智能更是大幅提升了知識的收集效率。”
在邁克爾·萊維特看來,十億年前,生命的組成部分是男人和女人,而今天,生命的組成部分是“男人+女人+計算機”,“這將形成一個超復雜的樂園。”
據悉,“2023復旦管院科創周”將持續至12月15日,圍繞“管理賦能 共同成長”主題,復旦管院匯聚海內外近40余位嘉賓,將舉行“科創企業案例創新論壇”、“復旦科創先鋒年度論壇”等10場不同主題科創論壇與活動,并開展“開掛·不止科創”首屆播客節、“共振·與科創同行”線下聯展等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