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國務院日前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了空氣質量改善的總體思路、改善目標、重點任務和責任落實。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
權威人士指出,這是中國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之后發布的第三個“大氣十條”。
從“2+26”變成“2+36”城市
為解決我國城市大氣污染問題,2013年9月,國務院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10條35項重點任務措施。2017年,“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目標全面完成。2018年,國務院出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十年來,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大幅下降。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成功經驗可以總結為聚焦產業、能源、交通三大結構調整,抓住了四大機遇,推進了“減煤、汰后、控車、治污和抑塵”等五大路徑。
記者梳理發現,與《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相比,這次的《行動計劃》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方面有所調整。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由原來“2+26”城市調整為“2+36”城市,擴容顯著。河南省洛陽市、三門峽市從《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的汾渭平原區域調整至《行動計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另外,新增了河北省秦皇島、辛集、定州市,山東省棗莊、東營、濰坊、泰安、日照、臨沂,河南省平頂山、許昌、漯河、商丘、周口市及濟源市。
汾渭平原區域新增了由陜西省渭南市代管的韓城市,該區域的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此前在《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被劃分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長三角地區的上海市和江蘇省未作調整。浙江省和安徽省部分地區被剔除,細化至具體城市,分別為浙江省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市,安徽省合肥、蕪湖、蚌埠、淮南、馬鞍山、淮北、滁州、阜陽、宿州、六安、亳州市。
劉炳江在日前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整體來說,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總數沒有太大變化,主要是由80個城市調到82個城市,長三角南部的城市PM2.5基本都穩定達標了,因此就剔除了,這是根據空氣質量改善的現狀,還有大氣傳輸的特點來確定的。
“在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及周邊交界的地方,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地區城市PM2.5濃度和原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PM2.5濃度接近,都是45微克/立方米左右,成為污染比較突出的地區。”劉炳江進一步解釋稱,每次污染過程發生的時候,這個地方是起點,污染一發生,北上京唐、南下蘇杭。根據這個特點以及多年的監測觀測、氣象參數和科學研究成果,把該地區納入到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城市,國家支持的力度要大一些,任務壓得也要重一些。這樣就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連為一體,能夠系統、整體地解決大氣污染問題。
因地制宜實施清潔取暖
能源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優化能源結構,加速能源清潔低碳高效發展。包括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積極開展燃煤鍋爐關停整合,實施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持續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
近年來,我國加速普及核能供暖、風電供暖、生物質能供暖、地熱能供暖等清潔能源供暖方式,各地也在不斷探索清潔供暖的新方式。
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鎮馬海村地處高原戈壁,海拔3200多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攝氏度。往年,村民們采用小鍋爐供暖和燃煤自取暖兩種方式取暖。今年,村里采用空氣源熱泵鍋爐代替了傳統取暖方式。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小寺溝鎮的村民今年用上了“分布式光伏+電取暖”用能模式。村民在家中安裝電采暖設備的同時加裝了屋頂光伏發電板,發電板產生的電能可以供給村民取暖。
山東省威海市乳山市主城區今年采用了核能供暖。作為我國首個跨地級市核能供熱工程,國家電投“暖核一號”三期核能供熱項目今年11月25日正式投運,在給煙臺海陽市供暖的同時,供暖區域到達威海乳山市,實現了零碳熱源的跨區域互通共享。
清潔供暖,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藍天。今年3月全國兩會發布的2023年財政預算報告指出,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330億元,重點之一是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
劉炳江指出,目前全國已將88個城市納入到中央財政支持清潔取暖范圍,清潔取暖累計專項資金為1008.8億元,減少煤炭消費量超7000萬噸,二氧化碳減排超1億噸,人民群眾告別了煙熏火燎取暖的時代。
“現在清潔取暖工作重心已經由原來大規模提高清潔取暖比重為主轉到鞏固存量和有序新增上。未來將切實抓好清潔取暖持續運行,鞏固清潔取暖成果,不斷完善清潔取暖長效機制,確保運行有人管、支持政策有延續、供暖安全有保障、散煤不復燒。此外,有序實施新增清潔取暖改造,正在開展清潔取暖的地區按照既定實施方案有序推進;暫時未開展改造的地區,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穩妥實施新增清潔取暖改造。”劉炳江說。
改善空氣質量仍任重道遠
如今,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進入負重前行、爬坡過坎的關鍵期。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的現狀還未出現根本性的轉變。
《行動計劃》提出,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重點區域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煤炭消費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0%和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費量實現負增長,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
劉炳江表示,我國現在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國家的煤源性污染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表現的特點是重污染仍然多發頻發。產業結構偏重化工、能源結構偏煤炭、運輸結構偏公路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不過,通過綠色轉型來改善空氣質量往往需要較長周期。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85.1%,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為1.6%,同比上升0.8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3.7%。
關于今年我國空氣質量波動情況,劉炳江認為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極端的天氣狀況。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全國共發生了17次沙塵天氣過程,為近10年來最多,比平均值高50%,其中沙塵暴及以上強度過程達到5次,是近10年同期平均的2倍左右。二是疫情后大氣污染物排放增量比較大。火力發電量增加了5.7%,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運和公路貨運分別增加了23.5%和8.2%,經濟活動量明顯增強帶來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這種情況下,今年我國空氣質量確實有點波動,但是這個波動屬于正常的,恰恰反映了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藍天保衛戰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需要我們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劉炳江說。
《 中國城市報 》( 2023年12月18日 第11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