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張藍圖一次性鋪就,五份任務書一口氣下達;從“圈”到城、從城到人……12月20日,廣東省政府網站發布了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欲破解省內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圈”出廣東省高質量城鎮化新圖景。
可以期待的是,未來“圈”中城市經濟往來將更為密切,人文交流將更為頻繁,同城化態勢也將更加明顯。
助推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
提起都市圈,許多人已不陌生了。作為城市群的核心部分,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自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后,全國各地多個都市圈發展規劃相繼問世。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在解讀規劃時,用了“三個有”,即有條件、有基礎、有必要,強調廣東省培育發展五大都市圈的重要意義。
先說有條件。城市群是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培育都市圈是促進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廣東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就已超過70%,2022年達74.79%。按照一般發展規律,已進入城鎮化成熟穩定階段。為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亟需找到新的支撐。
再看有基礎。一般而言,都市圈是城鎮化空間中經濟和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而且是各類新消費的策源地,是引領消費升級的重要引擎。
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省五大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93.6%;2022年,廣東省五大都市圈常住人口達1.08億人,占全省比重85.41%,居民可支配收入達5.8萬億元,占全省比重超過90%。
最后說到有必要,這就需直面廣東省區域發展的痛點問題——不平衡、不協調。
“雖然廣東省城鎮化總體進入成熟穩定階段,但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城鎮化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發展動能亟須進一步提升。”艾學峰說,廣東省城鎮化既面臨著廣深等超大特大城市過度聚集、發展空間不足等挑戰,也存在中小城市動能不足和服務缺位等問題。
艾學峰表示,培育發展五大都市圈,是廣東省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增強大中小城市發展合力,形成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新優勢。他強調,這是助力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
差異化聯動發展
五大都市圈包含哪些城市?
根據規劃,廣州都市圈范圍包括廣州市、佛山市全域,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及清遠市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土地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約3257萬人。規劃有關任務舉措涉及清遠英德市和云浮、韶關部分地區。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市、東莞市、惠州市全域和深汕特別合作區組成,土地面積約16273平方公里,面積雖不及廣州都市圈,但截至目前人口數量更勝一籌——2022年,深圳都市圈常住人口3415萬人。其中,規劃有關任務舉措涵蓋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區域。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范圍包括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所轄行政區域;汕潮揭都市圈范圍包括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全域,梅州都市區為聯動發展區;湛茂都市圈包括湛江、茂名兩市全域。
值得關注的是,五大都市圈注重差異化發展策略,分別制定了不同的目標和定位,并根據實際情況設定了階段性“KPI”。
到2030年,廣州都市圈將著力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全國高質量同城化示范區、全國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典范區。都市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8%。
深圳都市圈計劃到203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93%。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一體化合作機制基本建立,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國際化大都市圈。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同期目標為:協調有序的發展格局基本成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0%左右。
而汕潮揭都市圈立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約1400萬人,城鎮化率達67%左右”的小目標;湛茂都市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約57%,基本形成功能明確、集約高效、軸帶聯動、協同發展的空間格局,與粵港澳大灣區和大西南等地區的交通聯系更加緊密。
“廣州、深圳都市圈以廣州、深圳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周邊城市加快發展,培育成為代表廣東省乃至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現代化超大城市型都市圈;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由經濟體量相當、經濟聯系較緊密、一體化同城化趨勢明顯的若干城市構成,以珠海、汕頭、湛江為中心分別帶動珠江口西岸和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加快發展,培育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艾學峰解讀道。
雖然具體的目標任務各不同,但五大都市圈發展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在差異化發展的同時,也在注重融合。
“我們在編制規劃時注重加強廣深雙城聯動,推動廣州、深圳都市圈的全方位合作;推動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主動承接廣州、深圳都市圈的輻射帶動,加快構建‘核+副中心’動力機制。”艾學峰說。
共建共享優質生活圈
需要重視的是,城鎮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培育發展都市圈,要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
未來五大都市圈還將通過公共服務互聯互通,形成優質生活圈。
比如教育上,廣州都市圈提出,支持都市圈內優質公辦學校以開辦分校、開展合作辦學、委托管理、定點結對幫扶等形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欠發達地區,統籌城市交界地區中小學資源布局,探索跨區域中小學校共建。
深圳都市圈則規劃,在臨深區域開展基礎教育聯合辦學試點,深莞、深惠探索共建九年一貫制學校并共享學位。
醫療方面,深圳都市圈將加快深汕中醫醫院、深汕中心醫院建設發展,深化區域醫療健康資源協作聯動。
文化交流也將更加頻繁。湛茂都市圈提出,推進兩市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中心項目共建共享,積極推出各類文化設施“一卡通”便民服務,聯合舉辦各類文化博覽交易會、藝術專題展覽、學術交流研討會等活動。
此外,都市圈內或將共建共享跨市域安居住房。比如深圳都市圈支持在東莞、惠州臨深片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沿軌道交通建設大型安居社區,推動跨市保障性住房建設與市政配套設施協同發展,探索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探索在臨深片區共建人才社區,推動產城融合和職住平衡。
艾學峰表示,培育五大都市圈,可以縮小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差距,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承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從而激發巨大的市場需求。
“加快五大都市圈建設,推動大中小城市有效均衡協同發展,有力促進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周邊中小城市,形成產業分工協作格局,實現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有效提升廣東省城市綜合競爭力和整體宜居度。”艾學峰說。
《 中國城市報 》( 2023年12月25日 第07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