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大灣區“主動脈”深中通道沿線,各城市持續釋放人才虹吸效應,創新創業熱度高漲。珠江兩岸,既有騰訊、華為、中興、大疆等大型企業,也不乏近些年新成立、加速崛起的中小微企業。中國城市報記者梳理資料發現,自大灣區啟動建設以來,僅廣東省新創企業就有1500多萬家。《2023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藍皮書》顯示,截至今年8月,大灣區已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14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7801家。
有分析指出,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以來,從不斷涌現的科技創新平臺到不斷擴容的基礎設施新通道,再到不斷深化的機制、規則銜接進程,大灣區日益成為新時代創業沃土。
市場體系成熟對口政策精細
廣東省政協十屆、十一屆常委孟浩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各市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呈現出百舸爭流的創業格局。其中最具創業活力和創新動力的城市是廣州和深圳。”
孟浩表示,廣州作為省會城市,擁有發達的商業環境和成熟的市場體系,為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該市第三產業發達,電子商務、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產業長期領先。深圳是我國最具創新力和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科技行業的中心之一;深圳市場競爭激烈,意味著當地有更多的商業機會。除了這兩座城市,以制造業為主的東莞市、中山市,以紡織陶瓷業為主的佛山市和以數碼電子、科技產業為主的珠海市、惠州市,均為創業者提供大量的投資與創業機會。
作為廣東省的近鄰,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也均有著豐富的創業基因。孟浩認為,香港的創業氛圍濃厚,許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家的創業之路都從這里開始;澳門面積雖然不大,但創業環境相對寬松,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鼓勵企業在當地釋放創新創業熱情。
大灣區創業環境持續優化,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強力支持。據廣東省人民政府官網信息,“十四五”期間,廣東省大力推動“五外聯動”系列政策落地。其中,在“外智著力招攬全球人才”方面,除大力招引外資研發機構,支持外資研發中心享受進口設備免稅、團隊入境便利等一攬子服務,帶動海外優秀科技人才落戶廣東外,還打造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琴澳跨境人才工程、澳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深圳市出臺了《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工作方案》,提出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在深圳創辦企業可享受社保補貼、場租補貼、初創企業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等各項創業扶持政策。珠海高新區出臺政策表示,經批準進駐的香港、澳門創新創業項目,對200平方米以內的租賃面積只收取1元租金,超過200平方米以外的部分,按高新區現行孵化器內企業房租補貼標準予以補貼。廣州大學城則啟動“創二代”工程,引入產業基金對接及股權融資服務和專業孵化服務機構等,引導“創二代”企業家向專精特新、未來獨角獸方向發展壯大。
營商環境優越小微企業活躍
“大灣區成為創業沃土有多方面因素?!惫I和信息化部原中小企業司副司長王建翔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具體表現在,各級政府不斷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完善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主動積極協調、解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鼓勵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改造,并且平等對待各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各金融機構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規范收費,服務收費透明度高,不向服務對象收取不合理費用或者變相收費;政府鼓勵征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發展,支持依法收集利用政務信息等數據資源,提升征信服務和信用評級水平。同時,龍頭企業帶動牽引作用明顯,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企業遵紀守法、誠實經營,國際合作頻繁、交流密集;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有效融合,相互促進。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交通服務行業聯合會秘書長劉福強認為,大灣區完善的空運、鐵路、水運和公路網絡,是推動其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劉福強長期關注新能源汽車、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新興交通產業。他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大灣區新興交通產業集群雖然發達,但一些細分領域,如新能源汽車三電維修、車輛改裝行業的青年人才還有所欠缺。對此,劉福強認為,民辦中專、職業學院可增設相關課程,培養更多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人才,以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
小微活、就業旺、經濟興。小微企業是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更是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大灣區內地9市約有小型企業27萬家、微型企業250萬家。
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副會長林曉明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灣區各地政府可通過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創新創業服務、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良好發展生態圈等方式為小微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面對大灣區激烈的市場競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微企業創業者該如何應對?
林曉明建議小微企業創業者應明確企業的市場定位,了解自身優劣勢以及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位置;同時,積極拓展市場渠道,擴大市場份額,通過參加展會、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建立銷售網絡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提高員工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發展數字經濟助推企業崛起
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了解到,許多創業者尤為關心大灣區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如何響應政府政策“借船出海”,是他們經常提到的話題。對此,林曉明表示,創業者或許能從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今年11月印發的《“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中找到方向。
廣東財經大學數字經濟學院院長王方方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通過行動方案可見,未來“數字灣區”將在構建數據要素統一大市場上有大動作和大作為,將為創業者提供更高效的數據、人才、物流、資金獲取和使用渠道。行動方案提出“夯實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灣區數字化‘基座通’”,這將為創業者提供更好的網絡環境和基礎設施支持。
王方方還提到,“數字灣區”的建設將推動大灣區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促進貿易便利化、降低貿易成本,推動區域內經濟共同體的形成;將加強大灣區各地之間的產業合作,推動產業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與交流,推動與國際市場的緊密合作,提高大灣區在全球數字經濟中的地位。
此外,王方方認為,行動方案中數據要素市場化相關舉措也將產生深遠影響,數字經濟企業應對此多些關注?!靶屡e措能實現數據價值的釋放、數據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數據產業發展,提升企業數據治理能力?!蓖醴椒秸f。
《 中國城市報 》( 2023年12月25日 第08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