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際的沙漠里,“草方格”是防風固沙、截留降水“神器”。近日,這個防沙“神器”迎來一則好消息——“草方格”的使用壽命從3年延長至6年。這得益于寧夏科技廳組織寧夏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實施的“可裝備化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研發”項目。
1月2日,《新征程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美麗寧夏建設科技支撐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作用,為“草方格”保駕護航。
打好“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
黃色,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難以掩飾的色彩。這里三面被沙漠和沙地包圍,沙化土地占寧夏總面積的19.31%。當地的防沙治沙工作亟須加快走出傳統困局。
科技工作者不甘現狀,要打造“塞上江南”,讓綠色成為寧夏的底色。
寧夏科技廳以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建設為契機,針對防沙治沙速度慢、成本高、難度大等問題,組織實施了“可裝備化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研發”項目,在材料、裝備、模式等方面均取得技術突破。
“項目通過有機無機摻雜、納米改性等方法,研發出更具耐老化功能的植物纖維基可降解固沙網及改性麥草蘆葦沙障,以及植物基表面改性劑和抗紫外線劑。”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寧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特聘教授屈建軍介紹。
這種新材料的作用立竿見影,不僅減緩了麥草沙障在水、微生物、強紫外線環境下的腐爛速度,延長了秸稈固沙材料的使用壽命,還可以進行工業化生產和機械化施工。“一個小時就能生產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材料2000米,已經獲得了4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屈建軍很是欣慰。
記者翻閱《方案》,發現強化對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科技支撐,被擺在了重點任務的第一條。
“我們要以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以打好‘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為重點,切實加快荒漠化土地系統治理和防風阻沙固沙技術研究,構建出近自然精準修復與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技術體系。”寧夏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處長張磊指出。
記者注意到,《方案》除了強化對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科技支撐,重點任務還涉及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等方面。
以“揭榜掛帥”等舉措鼓勵創新
一直以來,寧夏沙生植物存在結實率低、人工種植缺乏、經濟效益低等問題。
自2018年開始,寧夏科技廳組織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以沙米、沙冬青、肉蓯蓉等沙生植物為研究對象,實施了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特色沙生植物資源挖掘與開發利用”項目。
通過系統開展試驗,該項目形成了沙米人工馴化規范化種植技術,單株產出的沙米產量較自然生長提高了5倍,每畝產量達50—60公斤、經濟效益達3000—3500元,走出一條特色沙生植物“引種—馴化—鑒定—種植—產品開發”的新路徑。
要發展,更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此次,《方案》明確將在生態保護修復、污染治理、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點領域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支撐行動,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瓶頸,形成轉化一批重點科技成果,培養引進高端科技人才,布局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根據規劃,到2027年,寧夏要開展一批相關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力爭攻克關鍵技術10項以上,轉化推廣應用綠色先進適用技術30項以上;新組建科技創新平臺10家以上,新培育科技型企業20家以上,新培養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10個以上,建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5個以上、科普基地3—5個。
為了取得更多碩果,《方案》要求加強科技部門與行業部門協同創新,建立多方聯動長效機制,推進平臺、項目、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優化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采取“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組織模式,不斷激發創新活力。
“有了政策保駕護航,我們將看到美麗寧夏建設的更好畫卷。”張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