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總會老去。在城市化進程起步較早的長三角,越來越多的城市不得不直面這一問題。城市更新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這些年,長三角各地多有探索,各有特色。
不過有一點卻是統一的。“‘新’不是目標。”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鄧浩說,“居民幸福指數的提升才是。”更新后的城市面貌,不一定更“新”,但無論是“小改”抑或“大動”,都歡迎更多的居民參與,都把居民需求放在核心位置。
鄧浩分享了南京市秦淮區小西湖街區的案例。他描述第一次去那里調研時看到的情形:危房和違章搭建肆意橫生,生活空間昏暗擁擠,污水、消防和燃氣管網尚未建設,居民家中甚至沒有抽水馬桶,只能去外面的公廁如廁。這樣的小西湖街區,幾乎沒有游客到訪,60歲以上人口占比很高。
南京提出,改“自上而下征收”為“自下而上更新”。2015年改造啟動,小西湖街區重新劃分了百余個“院落或幢”,由一個院落或幢內的居民共同商議,決定搬走或是留下。對于選擇留下的居民,重新鋪設管網,并給每一戶人家都預留管廊接口,改善生活條件。部分居民搬走后騰出的空間,引進了茶館、民宿、餐飲、蟲文館、工作室等新業態。
蘇州市姑蘇區也曾陷入年輕人才流失的困境。位于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中張家巷,街道狹窄,停電瓶車都要擋道。房子是磚木結構,密封性能差,冬天毛巾掛在房間里都結冰。到了夏天,電力線路承載能力有限,開空調會跳閘。正因為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現在仍留在古城的居民,多是些銀發老人。
從2005年開始,蘇州古城開始推行老舊小區改造。“改造過程中,居民全過程共同參與。”姑蘇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胡遠萬介紹,方案調查階段,通過方案座談會、發放問卷等形式征求意見,方案完成后再通過兩到三輪公示不斷優化;改造過程中,幾位居民受邀成為義務監督員,戴著安全帽、掛上胸牌上崗,日常巡視,直接跟現場辦公室提要求;項目結束后,再請居民打分,進行滿意度評價。
各地情況不同,探索方式也不同,但理念基本統一,改造思路能達成共識,長三角正彼此借鑒啟發,經驗互通有無,合力找到一個城市更新的最佳解法。2020年,由無錫市建發集團和梁溪區城投公司聯合發起,長三角城市更新合作聯盟成立。2021年,上海市黃浦區攜手南京市鼓樓區、蘇州市姑蘇區、杭州市上城區、寧波市鄞州區、合肥市廬陽區、合肥市蜀山區、無錫市梁溪區、南通市崇川區等長三角萬億級GDP城市的中心城區,組建了長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聯盟。2022年底,姑蘇區正值建區10周年,牽頭舉辦了第二屆聯盟大會,并結合“古城保護與城市更新”主題,與各中心城區圍繞各自特色做法進行交流。
向史而新、為民而新,這是鄧浩提出的一種城市更新理念,“長三角各地都在踐行,同時每個城市的性格和傳統不同,又各有千秋”。不過大家的目標一致,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這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