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揚子晚報網1月16日訊(記者 徐兢)1月16日,江蘇省政府新聞辦公廳召開“以學促干、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六場“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專場,介紹解讀江蘇省委、省政府日前出臺的《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有關情況。《若干措施》聚焦民營企業“最愁、最盼”,制定“政策帶感、企業有感”、充分體現江蘇辨識度的政策舉措,具體提出4個方面20條具體舉措。
提振發展信心,優化服務水平。精準高效的政務服務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若干措施》從拓展民間投資領域、完善公平競爭機制、破除招標投標壁壘、優化涉企行政服務、優化監管執法方式、常態化推進拖欠賬款清理、規范涉企收費管理等方面提出7條具體舉措,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提升發展動能,加大要素供給。要素使用和保障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動力。《若干措施》從強化金融助企惠企、優化土地要素保障、加大項目用能支持、加強環境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4條具體措施,實打實地給予民營企業要素使用支持,全力以赴為民營企業在發展上解憂、幫扶上解渴,寧可“要素等項目”、不可“項目等要素”,確保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適度傾斜。
助力做優做強,推動創新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源頭活水。《若干措施》從提升創新創造能力、推動創新資源共享、支持企業轉型提升、支持參與國際循環等方面提出4條具體舉措,切實支持民營企業開展重大技術創新,推動不同所有制企業、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真正點燃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
強化權益保障,穩定發展預期。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法治要求。《若干措施》從保障企業合法權益、引導企業健康發展、加強企業梯度培育、加強組織統籌協調、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等方面提出5條具體措施,依法推動行政執法減免責清單再“擴面”,最大限度減少偵查辦案對正常辦公和合法生產經營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為推動政策落地落實,《若干措施》明確了一些指標性的要求。如省重點研發計劃、省科技成果轉化等項目由民營企業參與組織實施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60%;全省每年新增能耗支持民間投資項目比重與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重相匹配原則上不低于70%;發揮政府性融資機構作用,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擔保業務比重原則上達到80%。
“我們將共同努力,不斷提振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發展信心,真正讓本地企業安心留、外地企業踴躍來,用民營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實現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用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共同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更多力量。”江蘇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劍榮在發布會上表示。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江蘇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接近六成的GDP、六成多的稅收、近七成的全社會投資和企業研發投入、八成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九成以上的企業數量。2022年,江蘇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7.1萬億元、占比57.7%,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2.2%;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占經營主體比重超過96%;民間投資對全社會投資增長貢獻率為52.2%;民營高新技術企業達31662家、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的84.2%,民營企業專利授權量占全省企業專利授權量的比重達90.0%。
2023年,江蘇經濟持續恢復、回升向好。其中,民營經濟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占比53.8%;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項目數占全省比重超八成,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數占比達到88.8%,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1400萬戶;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2406.2億美元、占全省比重提升至43.9%,是外貿穩中提質的關鍵力量。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