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中國經濟運行數據。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2023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93267萬人,比2022年增加119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比2022年提高0.94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工作,明確提出以人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新型城鎮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表示,城鎮化數量和質量提升還會有很大的空間,中國的城鎮化仍然處在持續發展過程中。
城鎮化蘊藏巨大內需潛力
如何評價當前新型城鎮化成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李迅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如此龐大的基數基礎上,去年城鎮化率增長0.94個百分點,增加1196萬人,城鎮化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在世界范圍內看是少見的。
未來我國城鎮化潛力如何?“根據國際經驗,當城市化水平達到30%以后,城市化將步入高速發展的階段,直至達到70%以后才逐漸減速至平穩發展。這意味著我國城鎮化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仍在,城鎮化快速增長的基礎條件仍在,這也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李迅說。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城鎮化已經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像過去那樣快速發展,而是逐漸轉向穩定發展,但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城市將繼續作為承載我國經濟和人口的主要載體,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張飛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從國際經驗來看,城鎮化率在30%—70%,一般認為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區間。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發達國家基本在80%左右,我國低于發達國家約10多個百分點,可以說仍處在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未來10年,每年會有上千萬的農業轉移人口到城鎮落戶,將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
當下,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有何意義?在張飛看來,從長遠來看,城鎮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在當前的形勢下,城鎮化蘊藏著巨大內需潛力。
“例如,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帶來巨大的需求空間。研究顯示,1個農民帶1個配偶和1個子女在城市定居,大約能夠拉動消費支出4.4萬元。如果未來10年有近億農業轉移人口到城鎮定居生活,那么帶來的增量消費需求將達4.4萬億元。”張飛舉例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瑞民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我國的城鎮化呈現先快后緩的趨勢,這也是各國城鎮化過程中規律性的表現。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開始進入“一多半人在城市”的城市社會,城鎮化速度開始趨緩,2020年起每年增量回落1%以內,2021年則是房地產市場的一個重要拐點。按照75%的城鎮化率水平保守估計,我國仍至少有9個百分點的空間,城鎮人口總體將增加1.3億人,這必然會帶來新的增量住房需求。
康義指出,2023年城鎮化率是66.16%,和發達經濟體80%左右的水平相比,還有十幾個點的提升空間,中國的城鎮化仍然處在持續發展過程中。
2023年12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既有利于拉動消費和投資、持續釋放內需潛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也有利于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鎮化動力何處尋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副主任、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沈遲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總體來看,我國城鎮化既符合城市化一般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其推進速度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避免了其他部分國家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貧民窟”現象、貧富兩極分化問題。
“從就業情況看,新型城鎮化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務工收入成為主要家庭收入來源;從城市發展質量看,新型城鎮化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改善了人居環境;從城市安全看,新型城鎮化讓城市樹立了韌性城市建設新理念,防災減災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沈遲說。
展望新型城鎮化前景,沈遲認為,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相互促進,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而提高。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與之相對應,城鎮化將以量的增長為主轉向以量的積累和質的提高并重。
“同時,受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環境稟賦的影響,各地城鎮化發展水平會呈現差異,有的地方城鎮化步子邁得越來越快,有的地方腳步放慢了。但總體而言,城鎮化是持續向前推進的。在此過程中應注意關注、幫助弱勢群體。”沈遲說。
未來推進新型城鎮化動力在哪?在沈遲看來,未來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仍是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通過技術的進步,城市可以用更少的資源消耗服務更多的人口,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張飛進一步指出,過去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主要動力來自工業化,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當前,我國正處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未來5年—10年,我國將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基本格局。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將來自于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服務業有望成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的主要動力。隨著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制造業用人需求在減少,規模日益壯大的服務業有望成為吸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的重要渠道。”
近日,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掀起新年建設的熱潮,“開門紅”項目的集中開工,為集美區2024年的發展揭開新篇章。圖為1月18日,廈門集美新城風光。人民視覺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實現市民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
2023年12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重要原則,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強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投入,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當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蘊含著怎樣的深刻變化?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張蔚文認為,現在更強調以人為本,此前更側重強調農民身份標簽的轉化。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意味著要讓農業轉移人口能夠全面融入城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實現這些目標,意味著要充分考慮人的需求。
在張蔚文看來,當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還面臨多方面挑戰。例如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區的外來人口過多,導致當地財政壓力增大,難以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這使得一些城市外來人口最終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張飛認為,當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重要變化,那就是從過去以個體進城謀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舉家進城為主,從進城務工轉變為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并由此帶來需求的多元化。
“他們需要與市民享受同等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這就需要加快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張飛舉例說。
王瑞民表示,隨著農民工群體代際更替,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力軍,目前已經超過農民工總量的一半。相比上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色彩更濃,更高的人力資本和更多元化的職業選擇,決定了其落腳并落戶城市的意愿更強,市民化解決方案的重心在城市。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甚至已經步入不惑之年,其市民化問題日趨緊迫。
在王瑞民看來,可支付住房費及子女在城市同等享受義務教育是新生代農民工徹底舉家遷移與市民化的兩個關鍵互補性條件,市民化的公共政策不妨從這兩方面入手,通過激勵相容的政策設計,以“教育券”和“租房券”為政策工具,引入“券隨人走”的市場化機制,助推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的因素有哪些?張蔚文認為,落戶的門是不是越開越大,即戶籍制度改革能否取得進一步突破,決定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目前,一些超大特大城市仍存在落戶限制。此外,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是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關鍵因素。
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二者關系如何?在陳耀看來,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城鄉關系將進一步改善,城鄉差距也將縮小。這不僅對城市本身有益,而且城市將反哺農村,為鄉村發展提供動力。城市經濟的發展吸納了就業,促使鄉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從而提高農業效率。鄉村規模化經營與新型城鎮化密不可分,對城鄉關系改善和城鄉差距縮小起到推動作用。
張飛認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助于發揮我國人口規模優勢,從而激發內需潛力,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同時還有助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新型城鎮化需要城鄉協調發展、融合發展,而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發揮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張飛說。
張飛建議,從目前的情況看,未來幾年,要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需要特別重視中小城鎮發展,加大對中小城鎮公共資源的投資,實現大中小城鎮公共資源配置合理化,讓農業轉移人口真正愿意到中小城鎮工作和生活。
張蔚文認為,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國家的重要戰略,可以實現雙贏。城鎮可以幫助解決鄉村的就業和人口集聚問題,進而產生溢出效應,帶動鄉村發展。
“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實現有機結合面臨的障礙主要是城鄉二元制度,如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這使得人才流動受到限制。因此,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打破城鄉二元制度的舊格局。”張蔚文說。
1 月 9 日,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在夕陽中美如畫卷。山陽縣是秦嶺深處的一個小縣,近十年,城市建設按照“規劃一次到位,建設分步實施,發展留有余地,功能不留缺陷”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城鎮規劃,全縣城鎮總體規劃覆蓋率 100%,縣城詳細規劃覆蓋率 100%。與此同時,山陽縣圍繞建設“森林城市、水韻城市、活力城市、健康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推進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生態環境設施建設,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城市環境面貌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視覺
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2023年12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著力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等短板,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李迅認為,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推動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短板、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在李迅看來,城市是人類社會持續不斷發展演變的生命體,不是某一個階段就能完成的,城市更新將永遠處在進行時。這是一個針對生命體而言的全生命期過程。生命體都會有生老病死,發育、成長、成熟到衰亡,所以城市更新行動將會永遠不斷持續進行。
1月16日,陜西省西安市天空下起鵝毛大雪,市民在城區內游玩拍照、冒雪出行。人民視覺
在王瑞民看來,城市更新是城鎮化進入中后期階段后的現實選擇,城市發展從攤大餅式的增量擴張轉向了存量提質增效,主要包括城市產業空間的更新,珠三角村級工業園改造是這方面典型代表,以及城市生活空間的更新,如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
“由于自上而下的政策供給與自下而上的更新需求之間始終存在較大的張力,以及利益再平衡過程中多元主體的復雜博弈,城市更新的推進節奏往往是偏慢的。”王瑞民說。
王瑞民建議,要敏銳認識到房地產市場下行期推進城市更新的性價比顯著提升。當房屋持有人的預期隨著市場下行而降低,存量“老破小”價格下跌、出手困難,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的成本也會隨之降低;而城市更新帶來的品質提升則有望促進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釋放,并帶動房地產市場實現鏈式企穩。抓住時機、以恰當的方式輔之以有效的制度供給與政策調整,積極推進城市更新,有望成為探索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拉動內需增長、助推經濟企穩的發力點。
李迅認為,目前我國人均GDP達到1.2萬美元,很快將進入高收入社會,人們對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發展需求將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城市更新的工作需要精準對接群眾需要,通過城市體檢來發現問題和需求,從而確定城市更新的重點和方向。城市體檢的指標體系也應不斷完善,以更好地反映群眾需求和城市狀況。
“城市更新不僅要改善城市環境和基礎設施,還要帶動新產業的發展。通過更新改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城市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策略和發展方向,讓城市更新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新動力。”李迅說。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1月22日 第 02-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