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名中醫丁國安(左一)將名中醫工作室開進社衛中心 圖/受訪者提供
編者按:又到兩會時節,全民健康是從政府到社會都高度關切的民生熱點,羊城晚報心系全民健康,特在健康版和新媒體平臺開設“兩會回音壁”專題,回應代表委員提案議案,采訪社會一線落實情況,并同步開設“兩會信箱”,收集反映社會關切問題,通過輿論渠道集納更多意見建議,為提高全民健康發展做出媒體貢獻。
羊城晚報記者林清清通訊員區昕
今年兩會上,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健康廣州建設。市民、社衛中心醫生和名中醫對此熱切期待,并提出具體建議: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希望“銀發族”的健康保障,在家門口“最后一公里”能更暢通、更高效。
呼吁更多關注“銀發族”,讓專科種類更全面
“我今年90歲了,大醫院里的省級名中醫專家號真的一號難求!”90歲的肖婆婆家住海珠區,受失眠困擾已久。原以為老人家睡覺少是正常,在社衛中心家庭醫生的關心問詢下才得知,有可能是老年抑郁導致的失眠。此前肖婆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就診,無奈一號難求。自從廣東省名中醫、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丁國安教授將名醫工作室開到社衛中心,肖婆婆規律治療了半年,失眠的情況大有改善。
“現在可以通過家庭醫生提前預約,直接在社區掛到專家號。掛號費也從三甲醫院專家號的300元,直接降到社區醫院的70元,真的是方便又實惠!而且在社區抬腳就到,我一把年紀也不用跑來跑去。”肖婆婆感觸地說,希望這樣開進社區的名中醫工作室越來越多,專科種類覆蓋也更全面,更切合老年人群的實際健康需求。
據記者了解,2022年廣州市出臺《廣州市三級名中醫工作室建設方案》,計劃在3年間推動超過200名中醫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截至2023年年底,已成立名中醫工作室140個,實現11個區全覆蓋。
2022年第一批將名醫工作室開進社衛中心的丁國安教授,目前仍堅持每周到社衛中心開診半天。
“我在門診中發現一個現象,在廣醫腦科醫院的門診中,家長帶著青少年兒童來就診的患者很多;但在社衛中心的名醫工作室,就診者則是老年人居多。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名醫工作室開進社區的意義所在。”丁國安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社區對轄區人群的健康情況很熟悉,因此名中醫工作室+社衛中心的模式,能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往往多病共存,社區居民有家庭醫生在前端導診,在名醫工作室診治后,社區跟進日常管理,大大提升了居民健康管理的效率。
望專家資源更“流動”,促基層由“全”到“專”
對于如何要在基層建設旗艦中醫館,丁國安表示,中醫適宜技術有簡便驗廉的特色,一直很受嶺南地區群眾信賴。目前社區更多傾向于全科保健類項目,建議今后通過建設旗艦中醫館,將更多發揮專科特長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引入基層。
“名中醫工作室進社區,讓居民在家門口看名中醫是一大便利,還有一個長遠的重要作用,是要提升基層中醫藥水平。”廣州市海珠區龍鳳街社衛中心中醫科何宇喆建議,“大醫院的專家分科很細,而我們基層面對的患者什么病種都有,醫生也多為全科,因此更需要不同專科領域的專家過來指導,讓基層醫生的專科能力也得到發展。未來希望建設名中醫工作室和旗艦中醫館時,專家資源能‘流動’起來,例如不同的名中醫每年定期到不同社區交流帶教,針對不同社區居民的常見病多發病,針對性培養基層中醫人才,提升基層醫生的不同專科的能力。”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