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年終獎發放季,就在打工人還沒想好年終獎如何規劃之時,銀行和銀行理財公司“先人一步”,瞄準客戶年終獎打理需求,或是推出新春專屬產品,或是展開花式營銷。
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應從個人的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等方面出發進行資產配置,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切記仔細甄別,理性取舍。
銀行花式搶灘“春節檔”理財
“您好,我是您的理財經理。我行最近新推出幾款理財產品,您時間方便的話,給您介紹下。”電話那頭的聲音,熱情而專業。這已經是2024年以來,北京白領張女士接到銀行打來的第三個推銷理財產品的電話了。
“我剛發了5萬元的年終獎,手頭留1萬元過年消費,剩下4萬打算投資。但市面上理財產品眼花繚亂,我也沒想好如何配置。”張女士說。
記者打開幾款銀行APP,看到主頁上都有其新推出的理財產品。經梳理發現,產品大多為現金管理類或者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期限方面,覆蓋7天、1個月、6個月、1年不等;風險等級主要以中低風險(R2)和低風險(R1)為主,產品業績展示大多在2.5%—3.7%區間。
“年終獎要如何規劃?過年用錢,短期投什么?新年‘加薪’攻略來支招。”在中國工商銀行APP“財富”頁面,“龍年‘基’翔”幾個字格外醒目,點開來看,紅底長圖上,清晰地介紹著三款基金的內容。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也于近日在其公眾號推文“年終獎理財攻略”,文中展示推出了兩款封閉期在三個月左右,業績基準在3%以內的“工資客戶專屬”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據報道,天津農商銀行方面表示,年終獎系列專屬產品將在今年1月至3月陸續推出,共有近20款專屬理財,且期限適中,風險較低。
此外,黃金相關業務也頗為火熱。有不少銀行借著新春“黃金熱”風口,通過龍年金條、金章、金幣、轉運珠等各式貴金屬產品吸引年終獎客戶。下單每克立減、抽取立減金、配贈龍年生肖紀念鈔和郵票等活動目不暇接;還有銀行理財公司推出黃金理財產品。
中短期產品受青睞
雖然銀行對于理財產品開發和銷售熱情高漲,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投資者偏保守。
“我更注重資金的安全性和穩定的收益,而不是追求高風險高回報。像存款理財、貨幣類理財產品還有貨幣基金,是我的心頭好。買的時候,我也要‘貨比三家’。”張女士的投資偏好是大部分打工人的真實心理寫照。
一位商業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近期來咨詢的老客戶居多,很多人看到業績比較基準仍擔心有虧損的風險;多數投資者偏好短期投資產品。
“與長期投資相比,中短期理財產品更加靈活,能夠讓我在短時間內獲取收益,并及時調整投資策略。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我認為中短期理財產品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投資選擇。”有十年投資經驗的上海白領劉先生對記者表示。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分析稱,銀行理財在春節前推出的一些短期、低風險理財產品,能夠利用好春節假期的資金需求,比如與國債逆回購掛鉤,春節假期收益較為可觀;長期理財產品雖然也有,但在凈值波動背景下,部分長期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較大,對客戶吸引力有限。
值得關注的是,記者發現,近來現金管理類和者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上漲。根據普益標準檢測的數據,截至1月14日,全市場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4.08%,而2023年12月中旬,該數值在2.2%左右。
對此,業內分析,年末收益率“翹尾”的現象由來已久,從長遠來看,隨著申購資金增加,產品收益會逐漸下降并穩定在平均水平。
“2024年現金類理財產品收益與市場利率、宏觀經濟、政策走勢及居民資產配置特點等方面相關。”展望未來,光大銀行金融市場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目前我國經濟處于穩步修復進程中,宏觀政策略偏松,繼續推動實體經濟穩中有降,對市場利率有一定壓力,且居民情緒回暖有一個過程;但從長期趨勢來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市場情緒逐步回暖、風險偏好改善等都將進一步制約利率下行空間。
專家提醒:預期收益率不代表實際收益
記者將曾在某銀行購買過的理財產品和該行新推出的理財產品對比后發現,同樣的期限內,兩個產品的年化收益率相差不大。
對此,有觀點認為,一部分專屬產品是“新瓶裝舊酒”,將部分歷史業績較好的理財產品“打包”成年終獎組合產品,營銷獲客的意義更大;另一部分確實是新發行產品,但數量一般相對少,收益上浮也有限。
在易觀千帆金融分析師韋玲艷看來,理財機構對元旦、春節等專屬產品促銷力度加強,是理財市場競爭加劇的表現。為滿足儲戶投資需求和提升吸引力,理財機構采取更積極的營銷策略吸引客戶。但隨著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逐步深入,產品業績隨市場波動變化,節日專屬理財產品與普通理財產品難以形成實質性差異,吸引力減弱。
需要留意的是,當前銀行理財公司對理財產品過往業績的展示標準不一,有的采用業績比較基準,有的采用成立以來年化,也有的采用近1個月的年化表現。
“理財公司會傾向于選擇更具吸引力的階段性數據來作為過往業績展示,投資者應仔細甄別,理性取舍。投資人需注意,預期收益率是預期,不代表實際情況。除了收益率,也要對資金投向有大概了解。”盤和林分析稱。
一位有投資經驗的分析人士也提醒,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階段性高企的收益率不可持續,建議投資者關注理財產品的長期業績,仔細甄別不同業績展示方式,根據自身情況作出合理的產品投資決策。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1月22日 第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