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省級兩會是觀察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1月中下旬以來,省級兩會密集召開,敲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施工圖”。
202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攻堅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各地將如何規劃新一年的重點工作?中國城市報記者梳理各省(區、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發現,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成為各地施政發力關鍵點。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眼下,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各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
山西省要求,瞄準科技前沿,挖掘優勢潛力,布局發展高速飛車、綠色氫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遼寧省明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著力推進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
重慶市提出,堅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抓龍頭帶生態,促進產業集聚、技術創新、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技術、資金、市場、制度等多個層面的挑戰。
以資金為例,王鵬介紹,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資,包括研發資金、設備購置資金、市場推廣資金等。這要求企業和投資者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
“同時,由于新質生產力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投資者往往持謹慎態度,導致融資困難。這要求企業和投資者具備強大的融資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王鵬說。
就資金層面,王鵬還提到,新質生產力的投資回報周期往往較長,需要耐心和持續的資金支持。這要求企業和投資者具備長遠的投資眼光和穩定的資金來源。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地方如何更好發力?
在政策支持方面,王鵬建議,制定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引導資本、人才等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領域流動;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力度,降低企業成本;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在產業引導方面,王鵬建議,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和管理,推動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推動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在服務保障方面,王鵬認為,應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政務服務流程,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質量;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先進地區的交流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推進安徽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煥發民營經濟活力,就必須激揚企業家精神,就必須成全企業家的創新創意創造。”
“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讓廣大民營企業在貴州大膽投資、放心發展!”
“民營經濟占廣東省經濟的‘半壁江山’,只能壯大不能弱化。”
……
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對支持民營經濟作出的最新表態,讓人備受鼓舞、充滿信心。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出臺,各地各部門密集出臺配套政策細化落實。
過去的一年里,天津市召開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29條措施,新增民營經營主體30.1萬戶,增長13.3%。
重慶市制定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108條改革舉措,民營經濟企穩向好,9家企業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浙江省全面推廣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制定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32條政策,市場經營主體達1034萬戶、增長9.6%。
……
隨著各項政策落地實施,民營企業的信心和獲得感也在不斷增強。
福建省人大代表、九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孝發介紹,今年1月以來,九牧的工廠幾乎滿負荷生產,特別是智能馬桶、數智五金、定制衣櫥柜等生產線訂單排滿。同時,企業計劃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布局店鋪,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雖然民營經濟在疫情后整體上還未進入最佳發展狀態,但民營企業的信心明顯提高了、動能增強了、勢能累積起來了,已經基本調整好向國內外市場強勢出擊的靶位,向好向強的大趨勢已成不可逆態勢。
展望2024年,民營經濟發展東風更勁。
安徽省提出,將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標志性舉措,整治招投標等領域歧視性規定和做法。
上海市表示,將著力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環境,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
貴州省明確,將建立全省重點民間投資項目庫,常態化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四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等產業基金支持民間投資項目的資金占比不低于40%。
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
住房保障,既關系民生,也關乎發展。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瑞民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障性住房建設被列為“三大工程”之首,是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保障性住房有助于以合理的價格滿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將顯著地提升新型城鎮化的質量與動能,使得新市民可以放手為美好生活而奮斗。其封閉運行的特點又能較好地與完全市場化的商品房市場區隔開,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對商品房市場的沖擊。”王瑞民說。
保障性住房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其中,保障性租賃住房是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多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今年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具體量化目標。
北京市表示,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著重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萬套,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萬套。
天津市提出,新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4萬套(間),優化購房政策,更好滿足群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上海市明確,建設籌措7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籌措供應“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萬張以上,建設籌措保障性住房1萬套以上。
……
“今年地方兩會除了公布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規模外,還有多個省份對保障性租賃住房受眾群體進行了擴容。”諸葛數據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王小嬙說。
例如,山東省提出,開工保障性住房8000套,新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4.7萬套,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保障范圍。又如,四川省提出,新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6.5萬套(間),把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范圍。
在王小嬙看來,保障性住房建設應嚴格控制戶型面積標準,堅持小戶型、經濟實用、節能省地的原則;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管理應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切實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以及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從而提升社會的穩定性。
“作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應遵循微利的原則。目前,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多由政府主導,其可持續性發展還需多元主體助力。應鼓勵社會主體積極參與保障房建設,鼓勵政府、房企合力建設。”王小嬙說。
王瑞民認為,在保障房建設落地過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并妥善處理好相關主體激勵相容機制的設計。中央和地方、房企和居民互蒙其利,保障房建設的推進就會更順暢一些,速度就會更快一些。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