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汽車江蘇常州基地的生產車間,機器臂在組裝新能源汽車。
中新社發陳暐攝
長三角“萬億元之城”再添一員“猛將”。
1月30日,江蘇省常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常州調查隊公布2023年常州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116.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
這個數據的公布也正式宣告常州成為全國人口最少、地域面積較小的萬億元級城市。這讓不少人多了一分好奇:既然人口、面積都不占優勢,那常州何以躋身萬億元富城之列?
憑實業崛起
這是北京白領劉先生第二次來到常州,距離上一次已經有3年時間。再遇常州時,這座城市已躋身萬億元GDP俱樂部。
“印象中能達到萬億元GDP的城市,一定要大,但常州整座城市不大,給人一種很精致的感覺。”劉先生感慨道。
中國城市報記者梳理發現,從土地面積看,截至2022年末,常州市土地面積4372平方公里。這個數字放在萬億元城市俱樂部內,只高于廣東省的深圳、佛山和東莞三市。
從人口數據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30日,25座萬億元GDP之城中,已有15座城市的人口超千萬,5座城市超過900萬人,而常州市2022年末的常住人口為536.62萬人。
由此可見,相比于其他萬億元俱樂部會員,常州是座“小城”。這也是常州市GDP超萬億元后引來關注無數的原因。但是,比起其經濟成績單,各方更好奇的是這座“小城”的發展密碼。
把鏡頭拉回改革開放初期,“蘇南模式”的出現帶來經濟的高速增長,而常州市正是“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之一。
雄厚的制造業基礎一度讓常州市風光無限。荷花燈舞牌燈芯絨、常柴牌柴油機、東風牌手扶拖拉機、紅梅牌照相機等一批享譽全國的“明星產品”都產自常州市。
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時代滾滾而來,蘇州市、無錫市等地抓住信息產業機遇,進入發展快車道。彼時的常州市“卻在原地踏步”,當時坊間一度出現“蘇錫無常”之論。
“常州古時又稱‘嘗州’,嘗試的‘嘗’,這為常州人敢想敢試、勇于創新埋下了伏筆。”土生土長的常州市女孩李詩曉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說。
敢想敢試,讓常州市開始轉變思路——
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該市啟動實施《常州市振興五大產業行動計劃》,聚焦裝備制造、新能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及醫藥等五大產業發力。
勇于創新,讓常州市打了一場翻身仗——
從2008年以后,常州市GDP幾乎每兩年就邁上一個千億元臺階。
2022年,常州市GDP實現9550.1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列江蘇全省第一。這也意味著,只要常州市2023年的經濟增速在4.8%,就能獲得一張“萬億元之城”的入場券。
統計數據顯示,常州市2023年工業開票銷售收入21638.1億元,比上年增長7.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3.8個百分點,位列蘇南地區第一。
與此同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6.5%,其中機械行業增長11.3%,這個數據自2021年以來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
“從過去被稱作工業明星城市,到后來工業智造明星城,再到現在的國際化智造名城,常州市經濟主要依靠的是制造業。”常州市發展和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耀軍認為,常州市工業涵蓋如裝備制造、化工、電子、生物醫藥及新型醫療器械、新能源等行業,且這些行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強,生產效率高。
1月15日上午,常州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開幕,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作題為《萬億之城再出發萬眾一心創未來》的講話。他表示,常州市的萬億元之路,是改革開放壯闊全景的生動縮影,是中小城市內生驅動、內涵增長的典型案例,是值得每一位建設者、參與者、見證者為之自豪的奮進之路。
如此看來,常州市身體力行地證明了,錯失良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只要一直在產業主賽道默默“狂飆”,遇見“繁花”指日可待。
靠產業突圍
新年伊始,比亞迪常州基地傳來好消息:2023年下線整車30萬臺、實現銷售485億元,其中11.7萬輛常州產新能源車遠銷海外。
這幾年,比亞迪、理想、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新能源名牌名企都在常州市布局了生產基地。
“長期以來,常州市擁有完善的工業配套基礎,汽車零部件產業早已全國知名,加上超前布局的動力電池產業,這是這些企業落子常州市的重要因素。”常州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在2023年1月28日常州市召開的新春“第一會”上,陳金虎就表示,制造業是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優勢、最強競爭力,新能源產業是常州市鍛造發展優勢的“制勝之道”和“獨門絕技”。
會議之后,常州市研究出臺《加快推進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區實施意見》等文件,擘畫產業發展圖譜。
除了明確“路線圖”,超百億元的基金矩陣也為常州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充電續航”。
2023年10月,常州市財政局聯合市屬國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了總規模50億元的常州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建成了“1+3+X”政府投資基金矩陣。
據當地媒體報道,市級已組建總規模超百億元的10支新能源領域子基金,累計投資本地新能源項目28個,撬動超200億元社會資本支持新能源及其關聯產業,為常州市實體經濟發展貢獻強勁力量。
值得關注的是,現如今,喊出打造“鋰電之都”“動力電池之都”“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城市不少,能像常州市這樣已形成發電、儲能、輸送、應用產業生態閉環的城市卻不多。
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有新能源汽車“心臟”之稱的動力電池有32個主要生產環節,常州市覆蓋了其中的31個,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居全國首位。
更重要的是,“聚鏈成群”后,城市招商引資又產生了更強的磁鐵效應。
根據《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常州市新能源投資熱度集聚指數位居全國第一。
數據顯示,常州市2023年實現新能源領域制造業產值7680.7億元,增長15.0%,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98.9%;其中新能源整車、新型電力裝備、光伏行業產值分別增長126.6%、11.0%和6.1%。
常州市的優異表現也獲得了江蘇省的高度重視。近日,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領域產值規模力爭超萬億元。到2035年,產值規模在2025年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發電、儲能、輸送、應用四大環節實現深層次、高濃度融合發展,新能源在生產、生活中的滲透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打造代表江蘇高質量發展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高地。
“過去常州市憑實業崛起、靠產業突圍,一路走來,也必須依靠產業走向未來。”陳金虎說,要牢牢把握城市競爭重回產業主賽道機遇,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蝶變升級、新興產業裂變發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全面提升產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更好展現實業報國、產業報國的常州擔當。
長三角“腰部”城市
蓄勢迸發沖刺萬億元級
常州市的這次官宣,也意味著江蘇省集齊了萬億元級“五虎上將”——南京市、蘇州市、無錫市、南通市、常州市。
把視野放大到“群英薈萃”的長三角地區后,中國城市報記者發現,越來越多像常州這樣的經濟“腰部”城市躍躍欲試,向萬億元之城沖刺。
其中,徐州市較為積極。一方面,徐州市2022年GDP為8457.84億元,緊隨常州市之后,距離萬億元級也只差臨門一腳;另一方面,“五虎上將”的車牌開頭分別是蘇A、蘇B、蘇D、蘇E和蘇F,這也讓徐州市民在社交媒體上喊話蘇C盡快加入萬億元級群聊。
除了徐州市,江蘇省內經濟排名第七的揚州市,其主政者在去年9月召開的揚州市產業科創名城建設推進會上表示,揚州市到2025年實現工業開票過萬億元,“十五五”期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元,書寫千年古城新的榮光。
鹽城市委書記周斌1月15日在政協鹽城市九屆三次會議開幕式上表示,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邁入“萬億元之城”。
再把目光放到隔壁浙江省。1月29日,溫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張文杰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年是溫州市沖刺萬億元級地區生產總值、千萬級常住人口“雙萬”城市的重要一年,要在變化變局中搶抓機遇。
紹興市也提出,到2026年,紹興市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并要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發達經濟體中等水平,力爭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萬元。
“GDP突破萬億元,意味著一座城市的經濟實力躍上一個新的大臺階,區域影響力、輻射力都將進入新的量級,也更有利于創造各種就業機會、集聚人口,城市會進入一個更好的良性循環。”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商學院院長唐根年說。
需要重視的是,GDP破萬億元絕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達成GDP萬億元目標之后,地方政府要將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從關注總量轉變為關注質量,從關注結果的加總轉變為關注過程的效能。”浙江省投融資協會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專委會副主任楊揚表示,進入萬億元俱樂部后,城市的品牌和形象,尤其是城市產業集群創新IP的打造尤為重要。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2月05日 第04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