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雄安新區容西片區賢溪社區公益圖書館暨“XIN空間”揭牌儀式舉行。據了解,“XIN空間”是首都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河北省圖書館共同謀劃的新合作項目,閱覽面積190平方米,1.8萬余冊藏書品類齊全。圖為小朋友們在館內選閱圖書。
中新社記者韓冰攝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國際樞紐港,近年來,天津港依托獨特區位優勢,不斷提升港口功能,相繼開通服務雄安新區綠色通道,設立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協同港口服務中心,運行天津港至北京平谷、河北邢臺等地的海鐵聯運班列,并不斷織密遠洋航線。(資料圖為天津港航拍。)人民視覺
隨著津興城際鐵路和十余條天津地鐵線的開通運營,北京與天津之間形成了“高鐵+地鐵+機場”的軌道無縫銜接。圖為2023年12月18日,津興城際鐵路開通運營當日,G8841次列車駛入永清東站。
中新社記者賈天勇攝
燕山莽莽,太行巍巍,海河湯湯。京津冀一體相連,生生不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歷史。
作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京津冀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這片廣袤的土地也曾困于發展不平衡,既有“大城市病”的困擾,也有發展鴻溝的困惑,還面臨資源環境超載矛盾。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中國發展大棋局,落下關鍵一子——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以此為標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是新時代里謀篇落子的第一個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
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明前進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推動這一國家戰略不斷向縱深推進。
十年波瀾壯闊,十年成就斐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從“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力有序向前推進,取得顯著成效。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在國新辦舉行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階段。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制開闔之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緊緊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從北京市地鐵4號線動物園站E口出來,抬頭就能看見一棟恢宏氣派的大樓,這是該片區地標性建筑——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這座現代化寫字樓前身是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以下簡稱“動批”)體量最大的樓宇。
“動批”一度是我國北方最有影響力的服裝批發集散地,最多每天迎來10萬人的客流。“動批”繁榮的背后是人口增多、資源有限的“大城市病”。
過去一個最常被引用的數據是,“動批”給北京市西城區每年帶來6000萬元左右經濟效益,但政府承擔的交通、環境等管理成本超過1億元。
2014年起,西城區啟動“動批”疏解騰退工作。2017年底,“動批”最后一個服裝批發市場“東鼎市場”正式閉市,擁有30多年歷史的“動批”退出歷史舞臺。
2018年5月,北京市政府決定在西城區“動批”地區開建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金科新區”)。2019年1月,經國務院批復,金科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
當下,金科新區已成為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創新之地,成為首都金融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以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為例,北京新動力金科資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倩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作為金科新區核心區的起步樓宇,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吸引了中央結算公司、中債清華金融科技研究院、國家金融標準化研究院等金融科技龍頭企業入駐。
“動批”的華麗轉身,是過去十年間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個生動縮影。
郭蘭峰在前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年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進展,首都功能布局不斷優化,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
數據顯示,十年間,北京市累計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超過2.5萬件,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約32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里,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李國平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評價,通過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等專項行動,積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首都功能得到持續優化提升。
“一核兩翼”格局日漸清晰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北京‘新兩翼’建設取得更大突破。”
作為北京新“兩翼”的重要一翼,雄安新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經過6年多的規劃建設,雄安新區現代化城市雛形初顯,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
在雄安新區起步區東西軸線項目建設現場,塔吊升降、機器轟鳴。不遠處,“金蘆葦”造型的中國中化大廈即將迎來封頂。
中建二局三公司中國中化大廈項目負責人介紹:“每過7天這座大樓就能‘長高’一層。”拔節生長的“金蘆葦”,是雄安速度的生動寫照。
地上建設如火如荼,地下施工熱火朝天。
雄安新區物流通道、疏散夾層、管線艙等三層地下綜合管廊初具規模,電力、通信、熱力、燃氣、給水等配套設施管線全部集納在地下綜合管廊中,實現了“街頭不見井蓋,抬頭沒有電線”。另外,地下管廊布設20多種、近萬套前端感知設備,實現了視頻監控全覆蓋。
雄安新區在建設物理城市的同時,一座數字城市也在同生共長。
2022年底,作為“城市大腦”的雄安城市計算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可對海量信息進行科學分析、科學決策,為數字孿生城市的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提供網絡、計算和存儲服務,營造智慧場景。
再看北京新“兩翼”的另外重要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年一個節點,每年都有新變化。
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筑”投運,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東六環路入地改造等重點工程加快推進,運河商務區吸引注冊企業超2萬家……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趨完善。
今年1月底,北京市級機關兩批集中搬遷工作順利收官,城市副中心與主城區“以副輔主、主副共興”的發展格局正有序形成。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通州區常住人口約184萬人,比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增長65萬余人。
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
潮白河西岸是北京市通州區,東岸是河北省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即北三縣地區。通州區與北三縣空間緊鄰、聯系緊密,協同發展需求迫切,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地區。
十年間,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有序實施。
2018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明確要求,要充分發揮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
2020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北京市、河北省聯合印發《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提出充分發揮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北三縣協同發展。
2023年9月,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揭牌,標志著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邁出新的重要一步。
……
曾經隔河相望,如今攜手同行。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下,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迎來加速期。
數據顯示,2023年,通州區與北三縣持續推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合計突破2000億元,是2013年的2.1倍。
在通州區與北三縣實現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有序推進的同時,河北省張家口市“首都兩區”(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果。
張家口市地處北京上風上水,與北京山同脈、水同源、氣相通。建設張家口“首都兩區”,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
——出行更便利。完成寧遠機場改擴建,開通京張、崇禮、張大、張呼4條高鐵,建成延崇、張尚等7條段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張家口到北京北站最快運行時間由3小時壓縮至56分鐘,全面融入首都1小時交通圈。
——生態更美好。年均新增營造林面積200萬畝左右,累計壓減地下水超采量1.3億立方米,全市PM2.5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40微克/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1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始終保持京津冀地區最優。
——產業更優化。壓減生鐵產能261萬噸、粗鋼240萬噸、煤炭2200萬噸,實施了領克汽車、極光灣發動機、京西智控等一批重點產業項目。2013年至2023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1.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的比重提高了18.6個百分點。
同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地區,天津市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也在深入推進。
2023年,國務院確定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推進制度型開放試點,批復設立天津臨港綜合保稅區。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和機械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4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加快形成。
數據顯示,天津港2023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200萬標準箱,比2014年增長58%,集裝箱航線達到145條,萬噸級以上生產泊位達132個。
重點領域協同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交通、生態、產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三大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
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豐碩成果,交通、生態、產業等重點領域持續突破,形成了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交通網絡連起來。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官”。十年間,三地從實際需求出發,創新體制機制協同,著力推進各類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京津同城化”效應持續顯現,實現京津冀主要城市人暢其行,物暢其流。
以城際鐵路為例,京津城際延伸線、京唐城際、京雄城際、津興城際、津保鐵路、崇禮鐵路等一大批城際鐵路建成通車,京濱城際、石衡滄港城際和城際鐵路聯絡線一期等加快建設,相鄰城市間基本實現鐵路1.5小時通達,北京至6個毗鄰區域全部實現1小時內通達,京雄津保唐“1小時交通圈”已經形成。
——生態環境美起來。霧霾少了,藍天成為“常客”;水變清了,干涸的河道“活”了起來;綠色多了,珍稀動物頻頻亮相……經過多年協同治理,曾飽受污染之痛的京津冀地區正在經歷生態蛻變。
以大氣治理為例,從2013年起,京津冀逐步探索大氣治理聯防聯控機制,在重點領域攻堅、規劃法規制定、環境執法檢查等方面協同推進。聚焦產業、能源、交通等“硬骨頭”,京津冀協同破解制約環境改善的結構性問題。
數據顯示,2023年區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去年PM2.5是38微克/立方米,北京市是32微克/立方米,“北京藍”成為常態。
——產業協作串起來。走進位于天津市寶坻區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躍入眼簾:車間里機聲隆隆,工人忙碌作業,辦公室內電話聲和鍵盤敲擊聲交織……
作為北京中關村在京外的首個重資產投資項目,坐落于寶坻區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2017年春天破土動工。從落子布局到梯次推進,乘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短短數年,眾多企業在這里聚集,14.5平方公里的土地實現了從阡陌村莊到“協同高地”的蝶變。
天津市寶坻區副區長,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浩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科技城已累計入駐經營主體1500余家,產業用地型項目中國高新企業占比近8成,“我們將深度融合北京中關村的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優勢,打造京津協作的高水平產業鏈體系。”
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是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生動縮影。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年來,三地立足各自資源稟賦與產業定位,通過共同繪制產業鏈圖譜、加強研發成果轉化等舉措,協同打造先進產業集群。目前,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市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推進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京津冀協同發展,“人民”作為主題詞,始終重若千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終要體現到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上。
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十周年,養老協同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高新區的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僅一河之隔。作為第一批京津冀養老工作協同發展試點單位之一,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目前已經入住了5000多名老人,其中九成以上來自北京。
2016年起,北京市實行“政策跟著老人走”的補貼模式,加大醫養結合支持力度,助力燕達養護中心醫養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養老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一系列政策發布為異地養老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燕達國際健康城副總裁李海燕說。
近年來,隨著京津冀三地養老協同深入推進,異地養老更加便捷。截至2023年底,到河北社區養老的京津戶籍老人接近4萬人,京津戶籍老人來河北旅居養老達59萬人次。
京津冀醫衛協同發展成效同樣顯著。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是河北省最負盛名的兒童醫院之一,每天都有不少患兒家長慕名前來,求醫問診。誰能想到,十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水平滯后、名不見經傳的二級專科醫院保定市兒童醫院。
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的第二年,保定市兒童醫院正式被北京兒童醫院托管,增掛“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院牌,并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首家推行公立醫療機構跨省托管的醫院。
醫療合作走深走實,教育合作也在提質增效。以河北省為例,截至今年1月,河北省共有496所中小學、幼兒園與京津314所中小學和幼兒園以多種形式開展合作辦學,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在河北“落地生根”。
養老、醫療、教育……十年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京津冀三地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正描繪一幅造福百姓的壯美民生畫卷。
流年馳隙,山川新顏,十年奮斗只是序章。
站在新的起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解放思想、奮發進取,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生機勃勃的京畿大地必將書寫更多激蕩人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數說·京津冀
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
10年來,京津冀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臺階,2023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為10.4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1.9倍。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京津冀三次產業構成由2013年的6.2∶35.7∶58.1變化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產業比重提高9.6個百分點。
交通一體化實現突破
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地區高鐵總里程達到2576公里,實現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
空氣質量不斷改善
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分別為64.2%、57.3%和64.3%。
就業結構不斷優化
10年間,京津冀地區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595.6萬人,三地分別新增316.2萬人、441.1萬人和838.3萬人。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
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81752元、51271元和32903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名義增速分別為7.2%、6.9%和8%。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3月04日 第04-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