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履職記
“在藥物或疫苗研發過程中,需要通過動物模型代替臨床病人,來篩選和評價藥物、疫苗。而如果沒有合適的動物模型,就無法進行研究,對防止疾病感染將是很大障礙。這次對新冠病毒的研究,得益于我國率先建立動物模型(如小鼠、恒河猴等),開展傳播途徑、發病機理、藥物篩選、疫苗評價等研究,發揮了科技抗疫的先鋒力量。”2月1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岳秉飛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2020年兩會期間,岳秉飛呈交“建立國家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新中心”“高等級動物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提案。隨之,相關部門迅速響應,將建立國家動物模型技術創新中心提上日程,特別是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為牽頭單位,對新冠疫苗研發評價起到高效推動作用。
夯實新冠疫苗研發基礎研究
岳秉飛介紹,據不完全統計,超過80%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成果依賴于動物模型資源或技術創新,100%的新藥研發依賴于動物模型。掌握動物模型關鍵技術與資源,猶如掌握未來生物醫學科技競爭的戰略資源,掌控原創藥物研發的“試金石”,控制生物醫藥經濟發展的“命脈”。
那么,在新冠疫苗研發中,動物模型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動物模型的作用,貫穿于疫苗研發的始終。沒有合適的動物模型,疫苗的免疫機制和有效性無從談起。”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秦川指出。
秦川解釋道,動物模型,其實就是實驗室里的特殊“病人”,是得了人的病的動物,它們就是模擬人的疾病的動物。在建立動物模型的過程中,我們要研究人類疾病病因和發生發展機制,再研究和分析每種動物與人的生物學差異。根據這些基礎研究,模擬疾病病因,選擇適合的動物,采用各種技術使動物得上人的病,成為動物模型。
比如,針對這次新冠肺炎,建立動物模型,才能研究病毒如何感染、如何在體內復制,機體如何發病,病毒如何傳播等,搞清楚這些才可以篩選藥物、抗體和疫苗。可以說,建立動物模型是疫苗研發至關重要的基礎研究工作。
“秦川團隊去年承擔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攻關組部署的5條技術路線疫苗的有效性評價任務,目前全球進入臨床Ⅲ期試驗的三分之一的疫苗,國家部署的80%的疫苗,都是由該團隊評價的。迄今,中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數量超2400萬劑次,同時向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上千萬劑疫苗。”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劉江寧介紹。
建設國家動物模型技術創新中心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30余家,其中能夠開展動物實驗的有20多家,主要分布在農業、動物檢疫、衛生等行業。
岳秉飛指出:“國內高等級動物生物安全實驗室均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建立,雖然從數量上看可用的實驗室不少,但從實際操作上看,能夠針對新冠病毒做研究的并不多,而以前相關的研究又比較分散,缺乏統籌,直接影響疫苗、特效藥的研發速度。”
針對現狀,去年兩會期間岳秉飛的提案建議國家科學統籌高等級動物生物安全實驗室,避免重復建設;同時要建立實驗室之間的設備共享機制,打破部門間的條塊分割藩籬,將實驗室最大化利用。
據相關部門透露,截至目前,國家衛健委和北京市正在共同推動,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牽頭建設國家動物模型技術創新中心,預期目標是面向國家生物安全保障、醫學科技發展、人民健康與生物醫藥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撬動包括重大及突發傳染病防治、原創藥物研發等行業的創新與經濟發展。
2021年兩會即將召開,岳秉飛又準備了兩個新的提案:關于致癌性評價用基因修飾動物模型研究與評價的提案,解決國外動物模型對我國藥物安全評價實驗“卡脖子”的問題;保證實驗用猴的提案,解決近些年來,特別是去年實驗用猴供應嚴重緊張的狀況,以確保國內生命科學研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