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吳博峰)隨著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進入汽車消費市場,作為影響車輛智能化水平的核心因素,曾被視為高精尖技術代表的汽車芯片與消費市場的關系可能比人們想象的更加密切。
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印發的《國家汽車芯片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項以上汽車芯片重點標準;到2030年,制定70項以上汽車芯片相關標準。充分發揮標準在汽車芯片產業發展中的引導和規范作用,為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汽車芯片產業生態提供支撐。
那么,《指南》的推出將對汽車消費市場產生何種影響?《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汽車芯片發展離不開標準化
在“新四化”理念革新下,人們對于智能網聯汽車并不陌生。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搭載輔助自動駕駛系統的智能網聯乘用車市場滲透率為42.4%,較2022年同期增加近10個百分點。業內普遍認為,兩年后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有望達到75%。這意味著,智能網聯汽車將在未來幾年內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事實上,作為汽車智能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芯片在其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據悉,自動駕駛芯片是支撐自動駕駛技術最核心的部件。
一般來說,以往制造一輛普通燃油車所需要的芯片種類至少有40種,單輛車的芯片搭載總量在500顆左右;而隨著汽車產品軟件功能不斷增多,一輛新能源車需要的芯片數量或超1000顆;而一輛L3級及以上的更高級別智能汽車,因對影像及感應系統要求更為苛刻,其芯片搭載總量會達到5000顆以上。
兩輛外觀看似相同的車輛,只因車輛內核發生了顯著變化,其芯片使用量之差可能達10倍以上。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芯片已悄然超越動力電池,成為消費市場最為關注的對象。
面對汽車芯片使用量呈指數級增長的市場現狀,規范芯片使用標準已擺在市場各方發展的首要位置。
眾所周知,汽車芯片是汽車電子系統的核心元器件,是汽車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與消費類及工業類芯片相比,汽車芯片的應用場景更為特殊,對環境適應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更為嚴苛,需要充分考慮芯片在汽車上應用的實際需求,有效開展汽車芯片標準化工作,更好地滿足汽車技術和產業發展需要。
與此同時,隨著新能源車產業蓬勃發展,智能化、網聯化等技術在汽車領域加速融合應用,我國汽車芯片的技術先進性、產品覆蓋率和應用成熟度不斷提升,為開展汽車芯片標準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政的發布源于汽車產業快速變革與升級,隨著汽車新“四化”加速推進,汽車芯片作為核心零部件,在整車中的價值比重不斷提升,但現有的國際標準如AEC-Q系列等已不能完全滿足新技術、新應用對汽車芯片性能、質量和可靠性的要求。
通過建立完善的汽車芯片標準體系,引導和推動我國汽車芯片技術發展和產品應用,培育我國汽車芯片技術自主創新環境,提升整體技術水平,打造安全的汽車芯片產業生態。
正因如此,此次出臺的《指南》備受消費市場關注。
《指南》提出,到2025年,明確環境及可靠性、電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基礎性要求;到2030年,進一步完善基礎通用、產品與技術應用及匹配試驗的通用性要求,滿足構建安全、開放和可持續的汽車芯片產業生態的需要。
朱克力認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亟需建立適應自身產業發展需求的新一代汽車芯片標準檢測認證體系。此舉旨在提升國內汽車芯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確保汽車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先進性,進而促進汽車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更好地滿足汽車市場需求
目前,雖然汽車芯片在設計、生產、測試與可靠性檢測等環節都有著相對應的國際標準規范,但隨著汽車新“四化”進程的加快,現有標準已經很難適應當前汽車產業的要求,亟需制定適應我國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的新一代汽車芯片標準檢測認證體系。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和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建立符合國情、順應我國新能源車行業發展特點的汽車芯片標準體系,是推動國產芯片升級和自主車規芯片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期待體驗到更高級別的智能網聯汽車,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汽車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
記者注意到,目前上市的主流新能源車型,普遍搭載了智能網聯系統、智能駕駛輔助、多項主動安全、自動泊車等功能,顯著提升了城市駕乘便利性與安全性,為廣大消費者帶來了許多驚喜。
為了滿足消費市場需求,無論是汽車企業還是芯片制造商唯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順應市場發展趨勢。因此,在環境適應性、功能適配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對汽車芯片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我國建立起符合實際情況的汽車芯片標準,能更好地滿足汽車產業發展需要。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汽車“新四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汽車正向智能移動終端轉變,對車載芯片在性能、安全、可靠性和兼容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國際標準已經不能充分滿足當前和未來汽車電子系統發展的需求。為順應國家對于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的支持政策,需要有健全的標準體系作為支撐,以指導企業研發生產,并作為市場準入、質量監管的重要依據。
在劉春生看來,新政推出的目的主要在于促進中國汽車芯片行業的健康發展,增強行業競爭力,同時有助于規范市場秩序,并為技術創新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1月15日,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將建成一批架構相同、標準統一、業務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級應用試點項目,進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快速發展。
可以預見,傳感器芯片將在公共交通和自動駕駛等領域發揮更廣泛的作用的同時,也對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僅具備穩定可靠的通信能力、高精度的定位能力,還要具備與其他車輛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能力。
朱克力介紹,新政的發布將對汽車消費市場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標準化將推動汽車芯片產業的升級換代,催生出更多高品質、高性能的國產芯片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另一方面,隨著汽車芯片標準的提升,整車的性能和質量也將得到顯著提升,從而提高消費者的駕駛體驗和駕乘安全性?!芭e例來說,在智能駕駛領域,高性能的芯片將使自動駕駛系統的反應速度更快、決策更精準,從而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此外,汽車芯片標準的統一還將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使得汽車價格更加親民,進一步激發消費者的購車熱情?!彼f道。
營造良好消費市場環境
近年來,隨著智能化、網聯化發展提速,汽車成為下一代移動智能終端的趨勢愈發凸顯,但隨之而來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汽車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引人關注。
試想一下,如果關系著車輛自動駕駛可靠性的芯片出現質量問題,那么必然會導致車輛自動駕駛穩定性的下降,進而為消費者用車埋下安全隱患。因此,汽車芯片必須能夠在汽車的整個使用壽命內持續穩定工作,且不出現任何性能下降。
劉春生表示:“通過強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電磁兼容等方面的測試和認證,確保汽車芯片在極端條件下仍能穩定工作,避免因芯片故障導致的安全事故,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安全。統一的標準能夠保證不同廠家生產的芯片之間具有良好的互換性和兼容性,降低消費者在維修更換時的成本和難度。”
《指南》提出,芯片在汽車不同零部件系統,不同工作場景的功能、性能差異較大,因此標準體系的技術邏輯應充分考慮汽車芯片的應用場景。根據汽車作為智能化運載工具所需實現的各項功能,其芯片的應用場景劃分為動力系統、底盤系統、車身系統、座艙系統和智駕系統。
朱克力認為,新政還將推動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升級換代,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前沿的科技體驗和駕駛樂趣。
劉春生建議,消費者可以通過了解車輛采用的芯片是否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來判斷汽車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