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醫生》李旭成主海報。
李旭成為患者把脈問診。
李旭成帶教學生。
《我是醫生》第一季第8集《急“中”生智》于3月7日9:30在37度里|長江健康融媒視頻號首發,學習強國、37度里|長江健康融媒微信號、武漢晚報微博、武漢晚報頭條號、武漢晚報人民號等將陸續推送。
心電圖、呼吸機、床旁透析、銀針、中藥制劑……在武漢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急診醫學科的診室里,現代西醫診療器械與傳統中醫藥共聚一堂,共同為搶救生命、緩解病痛而發揮力量。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它在解決現代診療的臨床難題方面有獨特優勢。”59歲的急診醫學科主任李旭成說,堅持在傳承中創新,不斷推進中醫藥的現代化,方能用好中醫藥這把“金鑰匙”。
3月7日,由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攜手長江日報社打造的醫學人文微紀錄片《我是醫生》推出第八集《急“中”生智》。
“慢郎中”治急癥
也能盡顯優勢
作為中醫急診專家,李旭成的故事在患者中流傳甚廣:一次,在火車上遇到有人突發急性腹痛,現場沒有所需藥物或設備,李旭成出手“點穴”施救,不到一分鐘男子便明顯好轉。見效之快,令在場人士嘖嘖稱奇。
李旭成告訴記者,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中醫藥等于“慢郎中”,擅長治療慢性病,而急救方面是短板。其實不然。《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一系列中醫典籍都產生于戰亂時期,在外傷、傷寒、瘟疫等急癥治療方面很有一套。
以急診非常常見的眩暈患者為例。腦血管病、耳石癥、心功能不全等多種疾病都可能引發眩暈,有的患者被送到急診時,甚至會因為眩暈導致嘔吐、意識不清而無法回答問題,影響診療進度,令醫生們很是苦惱。
根據中醫理論,人體內在的肝風、痰濁、血瘀、腎虛等屬于“內風”,外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屬于“外風”,外界環境、氣候、天體等運行變化,都會影響到人體而引動“內風”。通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結合西醫解剖學理論,李旭成開辟新的治療思路,提出以內風、外風結合的中醫理論,通過對血管內流動的物質、血管的狀態及血管周圍環境綜合治療血管性眩暈類疾病,從而減少血管痙攣及狹窄的發生,恢復正常血液供應,最終令眩暈及相應癥狀得到緩解。
應用到臨床,效果明顯。70歲的陳奶奶突發眩暈、嘔吐,被送到急診醫學科后,李旭成辨證后使用中醫針灸內關穴、足三里、合谷穴等穴位,十多分鐘后,老人癥狀明顯好轉。像這樣的案例,在急診醫學科數不勝數。
這兩種知名中藥制劑
由他主持研發
高熱患者在急診也很多見。持續高熱不退會造成驚厥、心臟負擔加重、消化系統受損等嚴重后果,需要盡快解除。在傳統方劑小柴胡湯及銀翹散基礎上,李旭成和同事化裁出臨床經驗方“感冒退熱方”,用于治療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外感熱病風熱癥。
對急診留觀的發熱病例李旭成和同事都進行深入研究。為患者辨證開方后,觀察對比用藥后的退熱效果。結果證實,使用中醫湯藥退熱速度快,兼可改善咳嗽、咽痛、惡寒等癥狀。更重要的是,中藥退熱效果和緩,患者不會大量出汗,還能減少潛在的脫水、電解質紊亂等風險。
同時,李旭成及他帶領的團隊還進行了藥理實驗及安全試驗,用現代化方法進一步明確方劑的成分及效用。2020年,“感冒退熱方”及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宣清和化方”獲湖北省藥監局備案,成為中醫藥法實施以來,湖北首次備案的應用傳統工藝配制中藥制劑品種。
曾有位體重200多斤的小伙子,風熱感冒后體溫升到39.4℃,整個人都“蔫了”。來看急診后,李旭成根據他的個體情況,開出雙倍分量的湯藥,喝完后一小時,體溫就降到了38.3℃。小伙子康復后,又推薦了很多朋友來看中醫。他說,好用的中醫藥應該推廣給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讓傳統中醫藥學
深度參與急危重癥治療
截至2023年底,武漢已有126家急救站。2018年落戶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的120鳳凰湖急救站是其中特色鮮明的一家。李旭成和同事們將中西醫協同的思路和方法融入重癥患者的救治中,尤其針對休克、腸功能衰竭、重癥胰腺炎等患者的救治,以針灸、湯藥等中醫藥手段配合現代西醫診療手段,共同提高療效、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李旭成一直致力于拓展中醫藥在急危重癥治療中的協同作用,進而發揮更大效用。
抗生素的發現和使用明顯降低了嚴重細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但長期使用抗生素帶來的多重耐藥菌感染,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尤其是在廣泛使用抗生素的重癥病房(ICU),以及部分需要長期用藥的慢性病患者,常因多重耐藥病感染問題而困擾。
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就能降低多重耐藥菌感染。使用中藥抗感染成為李旭成和同事的“絕招”。在他看來,使用中藥抗感染療效確切、副作用少、不易產生耐藥性,而且中藥來源廣泛、價格實惠,是很好的解題方向。
同時,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傷脾陽,病程較長的患者往往正氣不足、身體濕邪較重。使用中醫藥方法去濕健脾、回陽固脫,能改善患者身體微循環、保護臟器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和耐病能力,為恢復健康“打好基礎”。
“中醫藥是傳統智慧的結晶,在解決現代診療的臨床難題方面有獨特優勢,值得繼續深入研究和探索。”李旭成對此充滿期待。
記者王春嵐通訊員陳彥西
“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是全體中醫人的共同課題”
今年59歲的李旭成,從醫已有38年。他學中醫出身,肩挑急危重癥救治的重任,對各類西醫診療及搶救手段也十分拿手,除顫起搏、纖維支氣管鏡等現代化高科技設備在醫院應用廣泛。他和同事們每天與時間賽跑,為成千上萬的急危重癥患者搶回生機。
在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張軍眼里,李旭成特別有鉆勁。他手上常拿著手抄版的中醫經典,不斷學習鉆研,總有新的觀點和理論。
憑借這股鉆勁,李旭成主持研發的《感冒退熱合劑對上呼吸道感染抗菌功效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五參湯對膿毒癥心衰氣虛血瘀證治療作用的臨床研究》等運用于臨床,解除了很多患者的病痛。2020年,李旭成還拜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參與多項科研攻關項目的研究并順利完成。
“中醫還有更深遠的發展前景。我一直思索:在急診領域,我們還能做什么?”李旭成說,中西協同模式下,如何借用西醫思維來看待中醫、如何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怎樣實現更優化的協同診療,這些課題令他渾身充滿干勁。他鼓勵學生和同事在臨床上多觀察、多思考、多科研,爭取把老祖宗留下的中醫藥精華研究透、傳承好,更好地用于臨床救治。
擔任“湖北省中醫藥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李旭成,多次與國內外同行就中醫藥傳承創新課題開展研究與討論。他說:“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將是全體中醫人的共同課題,也是大家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