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中新社發朱慧卿作
日前,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開展家電產品以舊換新”。在此之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也對此作出相關部署。
中央層面頻頻發力的同時,地方也紛紛推出以“煥新季”為主題的促消費活動。
業內認為,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或將推動家電需求進一步釋放,建議完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政策,引導廢電器電子產品流向正規有資質處理企業。
更新需求進入集中釋放期
春節前夕,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健全廢舊家電家具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圍繞完善回收網絡、培育回收主體、創新回收模式、規范回收行為等四方面提出了具體工作任務。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表示,2023年,我國主要品類家電保有量超過30億臺,每百戶居民擁有空調、冰箱、電視均超百臺;一些家電使用的時間也較長,更新換代的需求和潛力很大。
“我國家電家具市場已從單純的‘增量時代’進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時代’,整體保有量與更新報廢量都很大,更新需求進入集中釋放期。”商務部流通司負責人說。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產量為彩電19578萬臺,電冰箱8664萬臺,洗衣機9106萬臺,空調22247萬臺,微型計算機43418萬臺,吸排油煙機3970萬臺。電器電子產品保有量大,集中進入淘汰期使電子垃圾數量激增。
《通知》明確,到2025年,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一批廢舊家電家具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典型城市,培育一批回收龍頭企業,推廣一批典型經驗模式,形成一批政策法規標準,全國廢舊家電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長15%以上,廢舊家電家具規范化回收水平明顯提高。
正規拆解企業
存在成本倒掛現象
據了解,目前主流家電企業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廢舊家電回收體系,通過專業的回收渠道,將廢舊家電進行分類、拆解、再利用,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也為產業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回收渠道有了,接下來的流向路徑是否合規?中國城市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即便回收渠道逐步豐富,回收效率日漸提高,但部分企業將廢舊家電從消費者端回收后,也未將其流向后端拆解的“正規軍”。
“拆解成本挺高的,一般我們就直接轉賣給收廢鐵的了,私人回收站給的錢比正規拆解企業的高。”一名電器賣場工作人員向中國城市報記者透露。
記者查閱《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資格許可管理辦法》后了解到,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經營者要取得廢棄電器電子處理資格證書。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具有家電拆解回收資質的企業已超百家。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部分正規拆解處理企業面臨開工不足的現狀,究其原因是“拆得越多、虧得越多”。
廈門某環保企業負責人透露,每拆一臺電器,真正的終端拆解產物的價值并沒辦法達到前端回收拆解成本。
“經濟成本過高是正規企業競爭不過‘小商販’的主要原因。”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此前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正規的企業要負擔運營成本、消化環境成本,付出更多的人力、運輸等費用。由于不按環保規范操作,非法拆解企業普遍比正規企業的拆解成本低。
非法拆解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的問題。“近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銅、鋁等售價提高,很多回收商開始自行拆解,產生的廢油、廢鉛酸蓄電池、廢催化劑、廢制冷劑等危廢污染突出。”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以下簡稱環境商會)有關負責人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說。
完善基金政策
扶持“正規軍”
為了扶持“正規軍”,2012年,國家出臺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對處理企業按照實際完成拆解處理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數量給予定額補貼。
具體的基金補貼標準為:電視機85元/臺、電冰箱80元/臺、洗衣機35元/臺、房間空調器35元/臺、微型計算機85元/臺。
據悉,《管理辦法》實施后,2012至2022年間,累計發放補貼近268億元,污染防控效果顯著,規范回收處理量大幅增長,銅、鋁、鐵、塑料等資源產出率穩步提升。
然而,調研發現,即便有補貼,仍有不少企業“餓著肚子”。
究其緣由,一方面是由于補貼標準下調。2021年財政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調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標準的通知》,將補貼標準調整為每臺電視機40—45元、微型計算機45元、電冰箱55元、洗衣機25—30元、空氣調節器100元,較早期下調了30%左右。
“拆解企業為控制成本,必須壓低廢物回收價格,打破了社會回收商和拆解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環境商會相關負責人說。
另一方面,審核周期較長使資金發放滯后,企業需流動資金彌補電子廢物采購費用缺口也成為其“餓肚子”的重要原因。
此外,2014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增加了9類,包括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吸油煙機、燃氣熱水器、電熱水器、監視器、電話單機以及手持通訊設備等,但沒有被納入基金征收范圍。
2023年底,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停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有關事項的公告》,決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停止對新處理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基金補貼政策。
“鑒于銜接政策尚未出臺,一些拆解利用企業已經停工,以待政策明朗后再開展經營生產。”上述負責人說,為引導廢電器電子產品流向正規有資質處理企業,環境商會牽頭起草了一份建議,提出完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政策,增加資金來源補齊資金缺口;完善動態補貼機制,平衡好補貼標準與企業處理成本的差異;嚴厲打擊私拆等無資質企業拆解行為等。
“基金補貼標準應以報廢家電所含有毒有害物質的處置成本為依據,建議相關部門綜合考慮回收、拆解和再利用企業之間的競爭等因素,理順市場經濟下價格的傳導機制和利益平衡,控制好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設緩沖期以系統性消減對產業發展的不利影響。”環境商會有關負責人說。
此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建議,家電以舊換新應逐漸走向市場化、常態化。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建議,企業自主承擔家電以舊換新的補貼。她呼吁,明確企業自主承擔以舊換新責任,取消過多的政府補貼,規范二手家電市場,建立健全廢舊家電回收體系,加強監管和評估,提高消費者參與度。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成本困境,國內一些拆解回收企業開始嘗試通過降本增效以及向下游拓展精深加工業務,來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收益。此外,一些企業還通過深加工來提升回收物如廢塑料的價值;通過新產品的研發,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3月18日 第11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