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區一角。謝勇攝
黨的二十大代表熊會萍(右三)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謝勇攝
襄陽市開展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文藝宣講進基層活動。謝勇攝
襄陽市古城墻。謝勇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和創新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必然要求。新時代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必須牢牢把握提高黨的建設質量這一基本要求,破解制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推動城市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以政治統率為方向
始終堅持黨對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面領導是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政治保證。襄陽市堅持和完善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制度,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鍛造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堅強核心;按照“區域統籌、條塊結合、上下聯動、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持續加強黨對城市治理基礎性工作的統領作用;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涵養政治生態,努力打造權責明晰、高效聯動、上下貫通的城市治理指揮體系,使黨的領導機制“活”起來。
始終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城市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離不開黨的創新理論指導。襄陽市認真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中創造的豐富城市治理經驗,把城市治理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科學理論,更好地發揮科學理論對新時代城市實踐的指導作用;充分吸收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最新理論成果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治理理念,通過建章立制、構建體系,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城市治理發展,學習先鋒模范人物、傳遞榜樣力量,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切實打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黨員干部發揮好帶頭作用,將黨的理論思想、方針政策轉化為開展治理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始終堅持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領城市治理現代化。以人民城市理念構建起的新時代城市治理框架,為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明確了行動理念和政治底色。襄陽市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城市建設和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為民服務的宗旨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切實打造城市治理共同體;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創新建立黨員干部密切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進一步深化“楓橋經驗”“浦江經驗”等時代內涵;把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經驗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規律性認識上升為社會治理制度體系,著力將協商民主嵌入城市治理的各環節各方面。
以多元共治為基礎
強化黨組織對基層治理工作的領導和統籌。織密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是加強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環節。襄陽市進一步規范提升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持續優化黨組織設置,不斷完善運行機制,用心用力整合服務資源,全力構建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駐區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區域化黨建格局;把黨的組織和工作從社區向小區、街巷、樓棟等末梢治理單元延伸,構建“社區黨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單元)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架構;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聯動機制,并在社區物業、社區社會組織、業委會等橫向設立黨小組,打通組織及部門梗阻。
動員匯聚基層治理的各方資源力量。堅持以黨建聯建推動資源整合、力量聚合,把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襄陽市積極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逐步實現社區親民化、社會組織專業化、社會工作者職業化、社會志愿者常態化、社會公益慈善資源多元化的五社聯動格局;探索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方法,健全培育孵化社區社會組織制度,統籌多元治理力量;面向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堅持黨建跟人走,在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經絡上植入黨建基因,推動形成黨建引領作用明顯、服務陣地全面覆蓋、基層治理優質高效的新格局;積極推行多元化模式,將轄區內共建單位黨員、在職黨員、退休黨員等全部納入社區管理,匯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加強“雙報到”力量科學調度,優化調整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包聯社區,健全常態下沉與應急狀態的有效銜接機制。
搭建居民群眾協商共建共治平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襄陽市以搭建社區議事平臺、促進居民參與為重心,將參與的理念落實到社會治理、公共空間更新和推進民生保障各方面,主動凝聚群眾和引領群眾,打造社會共治同心圓;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圍繞構建“家門口”治理服務體系,實行“線上+線下”雙覆蓋的議事機制,創新“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等實踐方式,深化“睦鄰調解工作室”“民情懇談會”等經驗作法;主動鏈接共建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多方資源,改造利用小區配套用房、物業公共空間等場所,建成集服務、議事、教育、休閑為一體的黨群服務驛站。
以機制健全為保障
健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機制。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是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保障。襄陽市選優育強社區黨組織書記,建立健全社區書記履職規劃、實事承諾、年度述職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兩委”班子情況,確保結構合理、運行有力;建強“全科社工”隊伍,聚焦選聘規范、結構優化、能力提升、薪酬保障等方面,把高素質人才吸納進社區工作者隊伍;建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健全志愿招募、激勵保障和職業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互動的長效機制,推進志愿服務活動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健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高效運轉機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制度執行越高效,黨的領導越堅強有力,黨的各項事業就越興旺發達。襄陽市優化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政策法規制度,推動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的制定工作,為全民共建共享共治提供法規政策指導和法律依據,高標準出臺社會治理專項規劃、細化各部門治理責任任務,引導社會共建共治共享健康發展;完善街道機構職能運行體系,建立街道承接賦權事項動態調整機制,定期開展街道履職調研評估,適時優化精簡街道職權清單,同時落實街道“大工委”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街道內設機構、直屬事業單位、部門延伸派駐機構之間的工作銜接,優化工作流程、提高運行效率;健全完善“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進一步探索“熱線+網格、吹哨+報到”平臺,指導各地探索“接訴即辦、未訴先辦”,創新“問題收集—街道吹哨—部門報到—處理反饋—核實結項—綜合評價”閉環管理,動態監察“應哨”部門,及時跟進督促處置進度,建立處理結果動態評價機制。
健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激勵機制。襄陽市將基層治理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并完善經費增長機制,聚焦“錢袋子”問題,探索設立獎補資金、爭取轉移支付、行政單位點對點幫扶、引導社會資本捐贈等方式,集中解決一批基層治理運轉經費問題;持續探索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積分+”全域兌換激勵機制,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和遵章守紀等納入積分管理,讓群眾的善行“量化入賬”、讓美德“保值增值”、讓德治“教化一方”,不斷挖掘基層社會治理內生動力;按照“高效、精細、動態、閉環”的原則,建立多維度監督、多手段考評機制,以更加精準有力的考核辦法,促進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高標準落實、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基層治理創新容錯糾錯機制,尤其要注重向基層細化和延伸,讓正向激勵機制和從嚴監督機制相輔相成,營造寬松的干事創業環境。注重暖心關愛,加強與基層干部交心談心,激勵擔當作為、立足崗位作貢獻。
以能力提升為動力
注重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城市發展生命力在于“有機生長”的品質和“吐故納新”的活力。襄陽市堅持系統思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建設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為目標,融合多重元素,完善空間結構、優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根據城市競爭力要素配置,立足區域資源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和支撐能力,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按照城市群發展客觀規律,優化空間布局,加快撤市并區、撤鄉并鎮、撤縣設市、市縣改區等區劃調整步伐,打破區域壁壘,實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組織體系。
注重提升黨建引領資源服務平臺“三下沉”能力。推動治理重心下移、資源力量下沉,破解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題,才能更好促進基層治理提質增效。襄陽市推進審批權限和公共服務事項向基層延伸,使社區成為多種便民服務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的平臺,在提高基層問題發現能力的同時,通過向基層傾斜配置治理資源和權力,彌補問題化解能力的不足;堅持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增效,真正做到資源下沉而負擔不下沉,推動各類公共服務、志愿服務下沉到網格,拓寬便民服務渠道,盤活基層各類服務場所、閑置資產,優化黨群服務中心場所空間和功能布局,統一整合各級職能部門、群團組織的服務陣地,提高綜合使用效率;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兜牢社會保障網底,拓展民生經濟邊界。
注重提升黨員干部治理能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襄陽市加強政治歷練,建立健全理想信念和對黨忠誠教育長效機制,完善黨章黨規黨紀學習制度;圍繞增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干部基層治理能力;培育優良作風,培養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打造一支內修涵養、外樹形象的干部隊伍;充分發揮選人用人的導向作用,把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推動黨員干部提高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
以智治賦能為支撐
打通基層治理信息壁壘。襄陽市堅決破除“數據孤島”“技術壁壘”“經驗主義”“各管一段”等慣性思維、路徑依賴,推動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數字化加速轉型,統籌制定出臺智能化信息平臺開發相關實施細則,完善黨建融合“兩網”平臺建設,充分整合各部門、各地區治理平臺和信息資源,暢通橫向、縱向反饋機制。
推動智慧社區建設。讓生活更智慧、更美好,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襄陽市探索以居民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以數據為支撐、以場景為應用的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穩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引入數字社工概念,建強共同締造智慧平臺,對接黨建、民生、政務服務等多端業務,以數字化技術賦能社區治理,推動社區工作線上化、自動化、高效化、多樣化、便民化;探索引入“泛在”技術,使用物聯網、互聯網和通訊網絡聯接城市元素,打造“事緣”“趣緣”等多重社交網絡。
深化拓展“一網統管”應用場景。數字化賦能公共服務需注重“用戶視角”,數字化賦能公共管理需堅持“實戰導向”。襄陽市積極探索城市數字化空間化建設,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用數字化治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一個新型的城市運行管理空間;圍繞“一網統管”建設目標,推動“一網統管”與“一網通辦”雙向融合、相互協同,構建起一個信息即時共享、資源統一調度的平臺;健全跨部門多場景城市運行協同管理機制,完善問題及時發現高效解決閉環機制,實現城市治理全區域覆蓋、全過程閉環、全天候運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鑄就“一網統管、一鍵通辦、整體智治”新態勢。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3月18日 第 24-25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