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覺中國
涉事店內的加臭醬 網絡圖片
螺螄粉也“塌房”了?近日,成都市市監(jiān)局的工作人員巡查了一家外賣螺螄粉店,發(fā)現(xiàn)該店柜子中存放一罐“螺螄粉加臭醬”。柳州螺螄粉協(xié)會秘書長黃嘉鵬回應稱,增臭劑符合調味料生產標準。但專家表示,由于目前沒有明確的使用標準,商家往往憑經驗添加“加臭醬”,用量缺乏管控,并不能直接確定該產品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危害。
對此,包括好歡螺、螺霸王等多個著名螺螄粉品牌在內的商家均表示,他們的產品中未添加任何增臭劑。同時,記者在廣州訪問了數(shù)家螺螄粉連鎖店,店內工作人員均明確表示,他們的餐品并未使用加臭醬。
商家:
一袋增臭劑可兌500碗粉用量缺少管控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市監(jiān)局的工作人員巡查了一家外賣螺螄粉店,發(fā)現(xiàn)該店柜子中存放一罐“螺螄粉加臭醬”,引發(fā)關注。隨后,屬地市場監(jiān)管部門對涉事企業(yè)涉嫌違法行為立案調查。
記者在電商平臺查詢發(fā)現(xiàn),涉事店鋪所用的增臭劑價格大約為每公斤50元,主要配料為“螺肉、酸筍、各種香料”。商家宣稱:“每斤螺螄粉湯只需加2g”,按照一碗螺螄粉250g的湯底來算,一袋增臭劑可以完成500碗螺螄粉的“增臭”工作。
盡管“螺螄粉增臭”風波已引發(fā)廣泛的討論,但記者發(fā)現(xiàn),增臭劑產品仍在各個平臺售賣,價格從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一些產品的銷量甚至超過一萬件。許多產品公開標明“地道柳州味”“臭味大,放湯里很鮮”等。除了加臭醬,市面上還銷售用以替代傳統(tǒng)熬制工藝的“螺螄粉全套湯料”,包括用“螺螄醬”代替螺螄熬湯、“原味高湯”代替骨頭熬湯、“香辣紅油”代替熬制紅油等。
對此,柳州螺螄粉協(xié)會秘書長黃嘉鵬回應稱,增臭劑主要使用腌制的酸筍、海鮮醬以及香辛料調配加工生產的,符合固態(tài)或半固態(tài)調味料生產標準。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指出,螺螄粉增臭劑是人工合成的香精,屬于食品添加劑。根據(jù)我國《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使用食品添加劑必須符合限量標準,如果超量添加的話,將給消費者帶來健康隱患。朱丹蓬強調,由于目前“增臭劑”缺乏明確的使用標準,商家往往憑經驗添加,覺得味道淡則多加一點,用量缺乏管控,餐飲從業(yè)者應避免盲目使用。
此外,由于缺乏直接的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無法確定螺螄粉增臭劑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危害。“如果代謝比較快的話對身體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對于老人、小孩或者孕婦來說,(增臭劑)累積下來,可能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朱丹蓬說。
據(jù)了解,雖然合理監(jiān)管和使用下的食品添加劑通常被認為是相對安全的,但某些情況下,它們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帶來一些潛在風險。例如過量攝入食品添加劑可能導致急性或慢性毒性效應;有些人可能對某些食品添加劑過敏或敏感,導致皮膚瘙癢、呼吸困難、胃腸不適等癥狀;某些食品添加劑可能在某些條件下轉化為潛在的致癌物質。
品牌:
未添加任何增臭劑特殊風味來自酸筍
多家知名螺螄粉品牌如好歡螺、螺霸王、臭寶、李子柒等旗艦店客服均表示,他們的產品未添加任何增臭劑。好歡螺官方旗艦店客服回應稱,沒有添加任何國家不允許放的添加劑,產品的風味主要源于酸筍發(fā)酵后的味道。臭寶和李子柒旗艦店客服也提到,他們的產品通過了第三方檢測,并擁有相應的檢測報告保障產品質量。螺霸王旗艦店表示,雖然產品中含有少量添加劑,但均符合國家的安全標準。
線下門店的情況如何呢?3月23日下午,記者走訪了廣州的幾家螺螄粉店。盡管并非用餐高峰期,店內仍坐著三三兩兩的食客,外賣單也正源源不斷地從打印機中涌出,似乎近日的“螺螄粉增臭”風波并未對店家的生意造成太大影響。
當記者提及“增臭劑”時,多位螺螄粉店老板都堅決表示,他們的餐品中不會使用這種“科技與狠活”。
天河區(qū)一家名為“螺阿瑪”的連鎖螺螄粉店的老板解釋,作為連鎖品牌,所有的食材和配料都由總部統(tǒng)一配送,絕不會隨意使用增臭劑。另一家連鎖品牌周成芝螺螄粉的分店店長也表示,他們有嚴格的制作規(guī)范和食材使用標準,絕不會添加這種食品添加劑。“這種添加劑只在新聞里聽說過,根本沒有了解。”店主表示。
在另外一家連鎖品牌螺大二店,老板介紹,店中的湯底都是由專門在菜市場采買的牛骨熬制而成,保證螺螄粉的口味正宗。而在一家非連鎖的螺螄粉店,一位參與制作的員工表示,他們從未使用過所謂的“增臭劑”,螺螄粉中特有的味道全是因為添加了酸筍。
專家:
應出臺國家標準加大執(zhí)法力度
螺螄粉源自廣西柳州,因其獨特的風味而著名,已逐漸在全國乃至海外市場占據(jù)了一席之地。食客們就愛嗦一口粉,享受酸、辣、鮮在口腔中碰撞激發(fā)起的舒爽。螺螄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秘密”就是酸筍。腌制酸筍講究自然發(fā)酵,酸筍的“臭”,其實是新鮮筍泡水,經過一段時間發(fā)酵后,產生的氨基酸物質釋放出的醋酸味。
自2020年起,柳州螺螄粉產業(yè)開始井噴式發(fā)展,到2023年,全產業(yè)鏈銷售收入達到669.9億元,同比增長11.5%。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被正式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志著柳州螺螄粉不僅僅是一種受人們喜愛的美食,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它不只是一個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朱丹蓬表示,此次風波引起如此重大關注的原因在于消費者感覺自己被欺騙了。“商家為了降低時間成本和生產成本,違背了螺螄粉制作工藝,等于弄虛作假,欺詐顧客。”這種做法違背了非遺傳承的初衷,危害了螺螄粉行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廣西就發(fā)布實施了《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柳州螺螄粉》,并在2018年和2022年都進行了修訂,標準規(guī)定了預包裝柳州螺螄粉的術語和定義、產品分類、要求、食品添加劑、生產加工過程的衛(wèi)生要求等。此外,許多地方小吃如蘭州牛肉拉面、桂林米粉、南京鴨血粉絲湯、武漢熱干面等也陸續(xù)出臺了地方標準或團體標準。
然而,這些標準往往缺乏法律約束力,朱丹蓬介紹,地方行業(yè)協(xié)會在當?shù)乜赡苡幸欢ㄓ绊懥Γ窃谌珖秶鷥韧土Σ粡男模y以做到有效的管理和監(jiān)督。黃嘉鵬介紹,柳州本地實體店獲取酸筍等原材料容易,幾乎未使用增臭劑;而從柳州走出去的連鎖店品牌有自有中央廚房,目前物流配送體系發(fā)達,也未發(fā)現(xiàn)使用加臭醬行為。而個別個體戶可能對螺螄粉的理解不夠透徹,因此使用加臭醬來提升風味。
當一種地方美食“出圈”,如何規(guī)范其制作標準,共同維護好IP品牌,歷來是個難題。從螺螄粉到蘭州牛肉面、沙縣小吃,至今都沒有一個可供“抄作業(yè)”的產業(yè)健康發(fā)展模式。朱丹蓬認為,僅出臺地方性標準和規(guī)定是不夠的,還需更為有效的法律法規(guī)和綜合治理策略,如出臺國家標準,加大執(zhí)法力度,進行嚴厲處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