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是我國現代文學作家茅盾先生逝世43周年紀念日。因修繕暫時關閉的北京茅盾故居在這一天恢復開放,同期開展的“萬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帶現場觀眾一起走進茅盾的文學世界。
茅盾1974年遷居于此
當天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走進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后圓恩寺胡同的茅盾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位于大門內側的影壁,上嵌鄧穎超書寫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底的大理石匾額,影壁前有一口荷花缸;院內矗立著漢白玉材質的茅盾半身雕像,置于一尊黑色大理石基座上。
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告訴北青報記者,1974年茅盾遷居于此,1981年3月27日茅盾去世后,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該地改建為“茅盾故居”。作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茅盾故居歷經四十年風吹日曬出現了一些年久失修的情況。
“為此,在疫情期間,我們遵循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按照文物部門的相關要求,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聘請有文物修復資質的公司對茅盾故居進行了維修。”王軍稱,以原始形態保留了茅盾故居會客廳、臥室以及浴室、冰箱、秋千等生活場景物品。
“在這書房內有寫字臺、沙發,茶幾上堆放著的是他寫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時,備查的舊期刊、平時收集的剪報資料以及晚年閱讀過的書籍。”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茅盾晚年身體不太好,需要長期服藥,一旁的桌子上擺滿了各種藥瓶。
數字化呈現故居會客廳
保護好茅盾故居的同時,如何做到空間布局的活化利用?王軍表示,文學館正在對茅盾故居做一些數字化的場景展現探索。比如茅盾長期擔任中國作協主席,與冰心、巴金,丁玲等文壇大家常有書信往來。“對此,我想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這茅盾故居會客廳做一個茅盾與這幾位文壇大家交流對話的場景,數字化呈現茅盾的文學思想及人格魅力。”
茅獎得主李洱參觀故居
就在茅盾故居開放當日,茅獎得主李洱也前來參觀。他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創作的長篇小說《應物兄》有幸獲得了以茅盾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我們都知道,茅盾的《子夜》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形式的白話小說,他本人的創作留給后來的作家很多啟示。茅盾寫都市,他有對中國南方小鎮生活的描述。他的創作面是非常寬廣的。他的手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手法。”
李洱還認為,當下對茅盾的研究藝術空間還沒有完全打開,他相信讀者來茅盾故居看到相關的展陳學術信息,有助于如何思考茅盾與當代文學小說的關系。
展覽
洗眼杯見證《子夜》創作歷程
當天,中國現代文學館精心籌備制作的“萬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正式開放。展覽共開放三個展廳,依茅盾生平時間線索,為觀眾展現茅盾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和創作成就。
第一展廳為“從文學青年到革命者”,從“青年時代”“新文學的弄潮兒”和“最早的一批黨員”三個方面,用置景、照片和手稿等方式展示茅盾早年的經歷。
第二展廳為“子夜與大地”,從茅盾小說的整體社會背景到《子夜》的相關實物展品,還原茅盾小說創作的概況、意圖、過程,展現了茅盾各類文體創作的成果。北青報記者在這一展廳的玻璃展柜里不僅看到了茅盾《子夜》手稿展示,還有茅盾生前使用過的茶壺和洗眼杯。第三展廳展現建國后茅盾的工作和生活。
據展陳人員介紹,茅盾的表叔盧學溥卸任北洋政府財政部公債司司長一職后,來到上海做“寓公”。1931年秋天,茅盾經常出入盧公館,接觸了不少政界要員、金融家、實業家、商界和軍界人物,從他們那里了解了當時諸多社會現象,萌生了創作《子夜》的設想。“這件橢圓形的洗眼杯是用硼砂眼浴的醫用器材,據茅盾友人歐陽翠回憶,茅盾每天都要用它洗眼。”
本次展覽共放置了六種小卡片,包括紀念印章鈐印、茅盾相關知識問答、茅盾書法描紅等內容。全部集齊,即可裝訂為小紀念冊。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