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關村泛聯移動通信技術創新應用研究院內,工程師正在忙于研究和開發最新的6G技術。
鄭新鈺攝
5G的故事還未講完,6G的大幕已經拉開。
4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2024年一季度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全面加強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布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6G、下一代互聯網、量子通信等前沿技術研發應用。
4月16到18日,2024全球6G技術大會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全球6G領域的技術先鋒齊聚一堂,圍繞6G愿景共識,共同探討6G技術和業務的未來藍圖。
中國城市報記者梳理發現,從國家到地方、從科研機構到企業界,連日來關于6G的討論聲不絕于耳,話題熱度持續升溫。
6G進展到了什么程度?地方有哪些布局?它的出現會給人民群眾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多地布局搶占6G新賽道
近日,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加快6G創新發展等工作。會上透露出一個信息:湖北要搶占6G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產力。
會議還強調,要聚焦重點攻堅,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產業布局,打造示范應用場景,建設6G發展高地;要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保障,建強人才隊伍,為6G創新發展營造一流生態。
無獨有偶,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獲悉,北京率先建設公共試驗平臺,啟動建設6G開放試驗網絡;6G產業鏈條基本完整,初步形成產業空間布局,比如,在基站設備、終端設備、儀器儀表、芯片器件等均有布局,構建了較為完整的移動通信產業鏈。
此前,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朱偉也在公開場合表示,將謀劃6G、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集群。
事實上,在6G以前,5G技術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以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數的特性,推動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全國累計建成5G基站達到364.7萬個,5G用戶普及率也超過60%;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端口達到2456萬個,全球首條400G全光省際骨干網鏈路正式商用。
中關村泛聯移動通信技術創新應用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宇紅向中國城市報記者介紹,5G具有高速傳輸數據、海量機器連接、低延時高可靠的“三角能力”。6G不僅能把5G的“三角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強,還增加了新的“三角能力”,即通感一體、通智一體、空天一體。
“通信與感知這兩項功能并非孤立存在。未來6G不僅將提供通信服務,還將整合感知通信、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智能化能力,甚至包括其他各種軟件化功能,形成一體化的綜合能力。”黃宇紅說。
在2024全球6G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6G需要滿足人機物多元需求,適用通感算多場景,實現天空地多域并存,同時兼顧帶寬、時延、能效和成本等多維度要求。
“6G的應用將擴展到衛星通信和低空無人機領域,支持人工智能的下沉,推動智能終端、算力、智能網聯車等領域的創新。人工智能的產業應用加速后,6G將催生多個萬億元規模產業,智能網聯車、衛星互聯網和低空無人機等都將是一個新的應用場景?!编w賀銓說。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聞庫表示,6G技術日益成熟,將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領域創造大量的新業態與商機,成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引擎與底座。
關鍵技術不斷突破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中城寫字樓3樓,有一個通體白色的房間,這里是中關村泛聯移動通信技術創新應用研究院(以下簡稱泛聯院)的6G開放實驗室。
走進實驗室,就看到有一塊大屏幕發著幽幽的藍光,不斷躍動的數字顯示著系統參數、測試數據和機器人路測軌跡。
“支持語義通信將是6G區別于5G的重要特點之一?!狈郝撛焊痹洪L、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許曉東向前來參訪的媒體記者解釋稱,“在人員非常密集的地方,比如大型演唱會現場,很多人都遇到過手機信號雖然顯示滿格,但發不出信息的情況,這就是目前通信技術面臨的容量限制短板。有了語義通信,可以進一步增加容量,支撐6G補足這個短板,讓大家在人員密集的地方依然可以順利發出信息?!?/p>
實驗室內,穿著統一白底藍條工作服的工程師分散在各處,他們是來自vivo、聯想、中興通訊等企業的研發人員。每位工程師面前都有兩臺電腦,一臺臺式電腦顯示數據,一臺筆記本電腦編寫代碼。
“我正在進行6G原型樣機的研發工作,這項工作可以說是我們在提前3—5年探索未來通信技術的前沿陣地?!眝ivo通信研究院的通信驗證工程師史斯豪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這次研發工作是不同機構間聯合創新的一次重要嘗試,旨在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和技術優勢,形成互補效應,共同推動6G技術快速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6G通信技術專利發展狀況報告》,中國6G通信技術專利申請占比35%(1.3萬余項,約合1.58萬件),位居全球首位。
預計未來3—5年是6G發展關鍵窗口期
從2G、3G追趕,到4G并駕齊驅,再到5G領跑,我國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創新史。
尤其是3G和4G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顯著的變化,極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捷性和豐富性。
但不容回避的是,盡管5G在網絡規模、用戶規模等層面取得了醒目的成績,但關于“殺手級應用”的缺失以及“水花不大”的聲音也在坊間存在。因此,一些民眾對6G會帶來多大改變有所存疑。
對此,作為從業者,史斯豪的理解是這類似于“邊際效應遞減”。他具體解釋稱,在1M到10M,甚至到100M的階段,用戶的感受是非常明顯的。當速度從100M躍升到1G時,雖然技術上的進步是巨大的,但由于此時的大部分日常應用場景已經能夠在較低的網速下得到較好滿足,因此用戶對于速度進一步提升的感受就不再那么明顯。
“此外,高速網絡的應用場景相對更專業、更受限,這也導致了普通用戶對于速度提升的感受不如之前那么強烈。”史斯豪說。
需要正視的是,雖然普通民眾對于5G的感受可能沒有3G和4G那么明顯,但這并不意味著5G的價值和影響力有所減弱。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5G應用已經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74個,在工業、礦業、電力、醫療等重點領域規模推廣;“5G+工業互聯網”項目數超過1萬個,應用賦能向核心控制環節加速拓展。
“原來主要在外圍環節,現在逐步向控制環節或者核心環節進一步加速拓展。在個人應用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聊天機器人、智能搜索、文本生成等應用中也在廣泛推廣普及?!壁w志國說。
值得關注的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已初步明確6G發展時間表,將于2025年左右啟動標準化研究,2029年左右凍結第一版國際標準,2030年左右商用。未來3—5年是突破關鍵技術、搶占標準高地、培育產業的關鍵窗口期。
鄔賀銓表示,6G是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未來6G發展及研究中,要更加強調應用生態,注重信息通信技術與能源、材料等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4月22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