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 準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王天晴
編者的話:很久以前,不少地方的人們認為水是有靈性的,有治愈和帶來好運的神奇力量,因此慢慢形成向水井、水池許愿的習俗。直到現在,不同地方的許愿井仍然有自己的許愿傳統,有的是“取水”求健康、有的需雙手合十默念,還有的比較直接——扔錢就好。在科學知識的普及下,當代人不再盲目信奉“超自然力量”,但向世界許下美好愿望的傳統依然延續著。
在厄普韋許愿井“取水”要背對水井
心想事成,是所有人所希望的。在歐洲民間,不同城市的“許愿井”就是伴隨人類這一美好愿望,被一代代人體驗和傳承下來。在英國多塞特郡厄普韋,當地的一口許愿井就相當有名,雖然人們知道,從這里取水喝下,并不會真的令自己心想事成,但用這種方式許愿健康還是很令人愉快的體驗。
田園詩般的厄普韋位于英格蘭南部沿海城市韋茅斯的郊區,是一個遠離繁華的小鎮,提供寧靜的休憩之所,在厄普韋長期生活的人多熱衷于維持傳統的鄉村生活。厄普韋也是多塞特郡熱門的旅游地,走進這里的外來訪客多數會入鄉隨俗,不高聲喧嘩,能徒步就不開車,只有鳥兒的鳴叫和溪流的潺潺水聲打破周圍環境的寂靜。厄普韋長滿苔蘚的許愿井則是“熱門中的熱門”。
歐洲很多國家都有許愿井或許愿池,其“許愿”之名源自歐洲民間傳說——描述認為可以滿足任何口頭愿望的水井。歐洲人之所以當初對水井的“許愿”之力深信不疑,是因為水是生命之源,且往往是稀缺貨品,早期的歐洲人認為水中有神居住,或是神的恩賜。歷史上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都認為泉水和水井是神圣的,日耳曼人會將俘獲敵人的盔甲、武器扔到水池中,當作給神的獻祭。
水也被認為有治愈的力量,許多歐洲人曾深信,飲用它、用它洗澡或者向它祈愿能獲得好運。對井許愿時,人們通常會說完愿望后將硬幣丟入井中,并認為守護者會根據硬幣落地方向決定是否實現愿望,如果硬幣正面朝上,則守護者會實現愿望,反之則會忽視這個愿望。
對厄普韋許愿井許愿,當地有自己的傳統,舊時,厄普韋會由兩名年長女性引導訪客正確飲水:最傳統的方式是,飲水者拿著一片月桂樹葉,背對水井,在吮吸水的同時默默許愿。之后,飲水者將沒有喝完的水從左肩方向潑入井中。
來到厄普韋許愿井取水的人數不勝數,名流政要也在其列,英王喬治三世就曾在這里取水飲水。長期以來,當地人都認為厄普韋許愿井的水適合藥用,這也是當地很多富人來此“取水許愿”的原因。
美國盧雷洞穴許愿井成“慈善金礦”
從美國首都華盛頓出發,向西南方向行車不到2個小時,就能到達山谷小鎮盧雷,這里是首都地區人們郊游遠足的最佳去處之一,那里有一個名叫“盧雷洞穴”的景點,很有特色。
盧雷洞穴是美國東部最大的洞穴之一,里面怪石嶙峋,各種形態的鐘乳石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據悉,該洞穴被發現于1878年夏天,當時幾名當地人在田野里散步,發現一個天坑,里面有冷氣吹來。身處炎炎夏日的他們感覺很奇妙,于是在那里挖了4個小時,發現了洞口。
洞穴里最寬敞的地方足有一個教堂那么大,最高處有10層樓高。步道兩旁的燈光打在鐘乳石上,營造了神秘氛圍。洞穴里有水池,水深不到50厘米,在燈光下投映出洞穴里各式形狀的石頭,還有一處許愿井,水深約180厘米。
游客可以向許愿井扔硬幣或紙幣,許愿井上方有一個簡單的指示牌,上面寫著,許愿井的水每年會抽干一次,將里面的錢幣收集起來,捐贈給醫療研究項目、用作教育補貼,或捐贈給其他需要幫助的慈善機構、非營利機構。
牌子上標注了不同年份捐給不同醫療教育機構的金錢數額,例如,1954年至1960年向美國癌癥協會等機構捐贈8036.65美元。之后捐款金額不斷上升,1971年至1980年之間的捐款達到6萬美元,1991年至2000年之間,捐款金額達到16.35萬美元,2011年至2017年,捐款金額超過28萬美元。
至于人們為什么會投錢到許愿井里,有人解釋說,剛開始可能因為這里的水井太過迷人,游客們將硬幣甚至紙幣扔進水中,以求好運。后來,這些錢找到了更合適的用處,被收集起來捐給各種慈善機構。1954年人們開始“投錢許愿”以來,已經收集和捐贈了100多萬美元,許愿井的這項功能也為盧雷洞穴增添了更多魅力。
“我們的許愿井更像是一座金礦。”盧雷洞穴景點管理方表示,“雖然我們不知道到底多少(游客的)愿望被實現了,但我們知道已經有超過100萬美元的資金從這里捐贈出去,為這個許愿井添加了美麗色彩。”
去日本清正井“補充能量”
在東京繁華的商業區之間,有一處鬧中取靜的地方——明治神宮,每到新年都有大量訪客前來祈愿。記者曾經順道路過這里幾次,但沒有深入。友人告訴記者,里面有一處熱門的“能量打卡點”——清正井。
春雨霏霏,我們從北參道進入明治神宮。春未老,兩旁樹木還沒有夏秋季節遮天蔽日的感覺,但也郁郁蔥蔥,綠葉被雨水打濕后格外鮮亮。穿過原木色的大鳥居就到了御苑,在樹下散步免費,進御苑則需花500日元購買門票。
清正井位于御苑深處,如果不是友人提醒,記者很可能會錯過這處不起眼的景觀——鵝卵石路凸出去的地方,綠植掩映著一處“鐵井”。聽友人說,前來清正井許愿的人絡繹不絕,該井還一度因為電視節目的宣傳爆紅,要排隊一兩個小時才能“許上愿”。幸運的是,記者來的這日下雨,游人不多,很快就排到了井邊。和羅馬許愿池周邊的氛圍完全不同,沒有里三層外三層的人,也沒有背對許愿池投硬幣的各種儀式。清正井前格外安靜,人們都站在井邊望著井水默默許愿。
清正井井口不大,井水清淺,井中的鵝卵石清晰可見,仿佛觸手可及。但有人說,這是折射作用給人的錯覺,井水比實際看到的要深得多。井水自然涌出,幾乎從不干涸,水溫常年保持在15度左右。清正井一直被當地人視為可以凈化、治愈心靈的能量點。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它“功效”的解讀也發生變化——據說將清正井的圖片設為手機待機畫面,就能有求必應,記者認為這只是人們美化這口井的趣談。不過,在凝視井水、聆聽雨聲的那幾分鐘,記者內心平靜,得以認真感受大自然的包容與治愈。